• 29阅读
  • 0回复

不搞假冒伪劣,也能高速度发展经济——质量上晋江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09
第11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不搞假冒伪劣,也能高速度发展经济——
  质量上晋江兴
本报记者彭嘉陵
1985年震惊全国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假药案,对晋江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从那以后,晋江全市上下吸取惨痛教训,终于在跌倒之处重新站了起来。
福建省省长贺国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晋江近年实施“质量立市”,是真正抓住了发展经济的关键。晋江以提高产品质量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走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
抓好质量才有真正的速度和效益
假药案虽仅发生在一个村,但对晋江整个经济都带来负面影响。退货纷至沓来,当时的县委书记常常收到外省市寄来的信件和包裹,反映质量问题或退货。晋江的供销人员出差到外地,住旅馆都成了问题。
经过认真反思,晋江人认识到,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城市形象好坏、信誉高低的重要标志。质量问题决定晋江的兴衰。1988年,市政府提出了“质量下、晋江衰,质量上、晋江兴”的口号。“抓经济必抓质量”成为各级领导的自觉意识。90年代初,晋江市正式确立了“质量立市”的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了质量标准化和打假工作领导小组,各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配备了专职、兼职质管员,建立了专管机构负责质量工作,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质量责任制。1991年初,晋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技术监督局,设置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计量检定测试所、技术监督情报所,把行政执法延伸到镇。
健全管理机构提高装备水平
“假药案”发生后,晋江在全县范围内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假冒商品活动,彻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打击假冒伪劣,治理整顿市场。
首先是建立和健全职能管理部门。1985年、1987年晋江先后设置了药政、药检机构,并成立了整顿医药市场领导小组,形成市、镇二级药品监督管理网络。率先在全省组建起第一家乡镇企业质量检验所,相继组建橡塑、食品罐头、陶瓷建材、机械配件质量监督检验站,帮企业制定产品标准。配备专职质量检验技术人员,由单纯的出厂检验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检验和新产品开发检验。
从1987年起,以制鞋业为主体的陈埭镇每年至少举办两期鞋业质量管理培训班,对全镇制鞋厂家的经理、技术主管等进行鞋样、鞋材、胶粘剂、鞋底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并为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乡镇生产大多是手工作坊,废旧材料,小打小闹,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要提高质量,必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形成社会化、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一些支柱产业和企业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内在质量。
过去晋江的鞋大多是手工制作,胶粘剂不过关,用废旧车胎作鞋底,被称为“一星期鞋”。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晋江的制鞋企业突破传统的模压结构,采用国际制鞋业的先进技术,建起数控鞋模加工中心,并在工艺上采用新技术,开发出各种高档鞋革面料以及弹性好、轻巧柔软的鞋底,促使晋江的鞋业质量整体提高。
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
晋江的经济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而迅猛发展。从1991年到1996年,全市主要行业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综合合格率由57.5%提高到80.2%,工农业总产值由33亿元增加到27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晋江市委书记朱明深有体会地说,抓“质量立市”的几年是晋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六五”以前晋江的发展速度是8%,“六五”期间是18%,“七五”为24%,“八五”达到58%。1993年以来,全市财政收入每年净增一个亿。事实充分证明,抓产品质量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质量的普遍提高使晋江经济后劲十足。4个镇工业产值超25亿元,76个村工业产值超亿元,353个企业产值超千万元。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皮革制鞋、电子机械、塑料玩具、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批企业集团和名牌支柱企业迅速崛起。这里有中国十大鞋王之一的华盛鞋业,有中国最大乡镇企业之一的恒安集团,有全国最大的泳衣生产企业“利德福”,全国大型童装生产企业之一的“红孩儿”等。这些企业中,多数已获得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这些企业和产品,为晋江货重新树起了值得信赖的新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