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不研究盛宣怀是不可思议的。《盛宣怀传》的作者认为他所处之世、所做之事、所为之人是: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2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历史人物

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不研究盛宣怀是不可思议的。《盛宣怀传》的作者认为他所处之世、所做之事、所为之人是:
  非常之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
□夏东元
研究洋务运动不能不研究盛宣怀,因为在作为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中所办各种工矿企业,除19世纪60年代所办军用工业外,所有大型重要民用工业企业,几乎无一不是盛宣怀创办和经营的。本来,我对盛氏其人也是“大买办大官僚”的否定印象,后来经过长期深入研究逐渐改变了看法。盛宣怀于1870年入李鸿章幕后,1872年筹办轮船招商局时,第一个提出商本商办主张,始任会办后于1885年起长期担任督办和董事会主席,经营很有成效;1880年建议并亲自督办电线电报的架设与经营,很快遍及全国大多数省区;1889年张之洞筹办号称“东亚第一”的汉阳铁厂,其基础还是盛氏于70年代创办的湖北煤铁开采总局和荆门矿务局,故被张氏称为“勘矿首功”,当张之洞被官本官办搞得“心力交困”时,仍由盛氏接办,改为商资商办,发展很快,建成了名实相符的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1896年督办铁路总公司,修成了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紧接着续办粤汉铁路,并督办和筹划全国沪宁、广九等很多干支路线;1893年中国第一家上海机器织布局火灾后,又是盛氏将它恢复并扩大规模改名华盛纺织总厂;1896年创办第一家中国自己的中国通商银行;其他如金州矿务局、山东平度等处勘查金银矿藏,以及创办中国勘矿总公司勘查全国矿产资源,以便“争占先着”。又与这些企业共同办新式教育,培养新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如电报学堂、矿务学堂和附设于汉阳铁厂的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此外,于1895年在天津道任内办了中国第一所工科为主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次年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首开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并先后派遣优秀学生到美、英、法、德等国留学。以上仅举其大者而言,其他还有许多经济、文化事业,如慈善赈灾、1904年首创中国红十字会,1908年办上海图书馆,以及资助王韬为山长的格致书院、经元善所办的上海女学堂,等等。
盛宣怀在经办上述新事业过程中,所手拟留存至今的数以万件的函牍、文稿,字里行间几乎无一不渗透着“敌洋产”、“争利权”、“权操诸己”、“分洋商之利”等与列强针锋相对的竞争言词和精神,充满着“登国家民族于富强之境”的强烈愿望。他在经办这些实业时,始终兢兢业业,以惊人的魄力和毅力力争办成办好。历史证明,盛氏所办实业,远超过他的预想“数事”。我曾用“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了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顺应历史趋势之佼佼者”来赞誉他,用“十一个第一”概括他的“非常”业绩。这就无怪孙中山在1900年组织新的与清王朝对峙的中央政府时,将这位清政府要员列名为掌管内政的内阁长官,也无怪孙中山在民初要大办实业并计划修建10万公里铁路时首选盛宣怀为合作对象了。当然,诚如古语所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盛氏对民主立宪政治不赞同甚至是反对的,尽管由于他身居清王朝尚书、大臣等高位可以理解,但却不能原谅而应予以批评。
盛宣怀在创业过程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在与对手的较量中都打“胜仗”,与袁世凯打了“平交”,但却败于日本人手下。这个“败”,倒不是社会上误传的盛氏于民初出卖汉冶萍公司给日本。而是在清末日本上海总领事小田切联合外务省、驻华公使等人对盛氏进行“围剿”式进攻,盛宣怀未能招架得住。日本达到了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和攫夺大冶铁矿砂的目的。
盛宣怀的“事业”在全国,但总枢纽却大都设在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汉冶萍公司、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华盛纺织厂以及铁路总公司等,其总部均设在上海,加上设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译书院等他所经营和关心的文化教育机构,故盛氏长驻上海,“盛杏荪”其名在上海滩几乎家喻户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