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合着时代的节拍——《罗工柳艺术回顾展》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0
第11版(美术)
专栏:

  合着时代的节拍
——《罗工柳艺术回顾展》观后
杜英姿
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到来之际,在炎黄艺术馆举办油画家罗工柳艺术回顾展,是该馆创始人、著名画家黄胄生前在病床上仍牵念不已的心愿。
八十高龄的罗工柳先生一生以爱国为职志,从年轻时代投奔延安参加革命起,毕生致力于艺术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实践。他合着历史前进的脚步,运用多样艺术手段,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次展出的百余件作品,清晰地展示了罗工柳六十年艺术生涯的脉络和历程,显示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追求和艺术特色。
位于北京史家胡同居所的画室,简单朴素,罗工柳先生笑声朗朗。他拿出一幅木刻图片,画面上一位小青年正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农民看,向老百姓请教,让老百姓当作品的审判官。这是罗工柳当年艺术创作的真实写照。1938年,他以木刻为武器走上革命道路,从延安到太行山,罗工柳创作了《鲁迅像》、《马本斋母亲》、《李有才板话》插图等为代表的不署名木刻作品,起到了动员群众的作用。当时鲁艺木刻工作团认真借鉴民间年画的形式,改变大都市木刻作品的风格,使之真正为老百姓所喜爱,彭德怀同志曾特地写信赞扬。革命斗争的需要使罗工柳渐渐形成了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
罗工柳还曾参与人民币的设计工作。这次展览勾勒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创作经历。在解放区时他曾为当时的流通券设计图形,拇指大小的列宁像,刻工精美。建国之初,罗工柳应邀参与首次人民币设计。1978年,人民币重新设计,他带队深入云贵高原少数民族集居地,两个月行程近万里,创作了大量的各少数民族人物写生、素描,并且在写生回来后的病床上加工、完善。遴选参展的几幅作品,将苗族、布依族、傣族、拉祜族妇女头饰、服装和特征描摹得栩栩动人。
六十年代,“罗工柳留苏油画习作展”到全国几大城市巡回展出,曾轰动一时,特别是其中的肖像画,许多年轻人甚至认真地临摹、体味,深受其影响。留苏期间,罗工柳思考着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同样是最负盛名的两幅油画作品,革命历史画《地道战》创作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风格纯真、朴拙,艺术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岁月。革命历史画《前仆后继》,创作于五六十年代之交留苏归来之后。这幅作品将中国画的写意性融入历史画创作,并借鉴西方油画对笔触和色调的运用手法,用了晶莹、圣洁的冷处理,以极致的冰洁来反衬人民心中蕴藏的炽烈的奋斗不屈的意志和精神。这幅画给罗工柳赢来了巨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厄运。画展中,我们仔细端详,可以看到作品被损毁的残痕,这也是让罗工柳老先生深感痛心的一点。
六十年代至今,罗工柳不断实践、倡导写意油画,大胆求新、求变。九十年代,他的一批运笔狂放的油画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关注。罗工柳认为他艺术创新的历程中,受我国古代石窟壁画的影响很大,北魏、北周壁画中飞天自由的造型、飞动的用笔、大胆的幻想被罗工柳尝试引入油画的创作。这次集中展示的一批麦积山石窟壁画临摹品,系解放初期所作,现在这些壁画已不复存在,临摹画作也就成为珍贵的史料。
近十几年来,罗工柳以抱病之躯耕耘不辍,画展前二十天还进行新的创作,对艺术的至诚令人感动。
(附图片)
罗工柳同志近影
佟树珩摄地道战(油画)1951年作九七·七一·狂歌醉舞(狂草)1997年作老师(木刻)一九四○年作云南拉祜族女青年(淡彩速写)一九七八年作牧场(油画)一九六一年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