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橄榄树·粮食·牛羊——阿尔巴尼亚纪行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7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橄榄树·粮食·牛羊
——阿尔巴尼亚纪行之四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阿尔巴尼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为了装点祖国的山河,筑起抗敌的绿色屏障,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约1405—1468)曾命令战士每年种下一棵橄榄树。还有人说,斯坎德培不仅和战士一起种树,还要求新婚夫妇也这样做,所以直到今天,阿尔巴尼亚仍保留着新郎和新娘上山种树的习俗。不管怎么说,阿尔巴尼亚的确是橄榄树的王国,在山坡和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这种婆娑迷人的树木。
橄榄树不仅寄托了阿尔巴尼亚人民美好的心愿,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收益。据介绍,金秋时节每棵橄榄树可以收获几十千克果实。阿尔巴尼亚的橄榄个头大、含油量高,每100千克可榨出17—20千克油。橄榄油护肝明目,不仅是阿尔巴尼亚人民餐桌上必备的调味品,而且还出口换回大量外汇。
阿尔巴尼亚是个农业国,有一多半人口生活在农村,目前农业在社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40%。9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农业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遭到严重破坏,农田大量撂荒,水利等基础设施无人照管。1992年,阿解散了农业合作社及国营农场,将土地交给农民,以各种优惠政策促使农业逐步走上恢复和发展的道路。这几年阿尔巴尼亚农民手中的钱较过去增多了,驱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农民建造新房。
不过从粮食生产情况来看,阿尔巴尼亚的农业恐怕还是忧大于喜。原来阿尔巴尼亚粮食基本上可以自给,而且每年还出口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目前阿尔巴尼亚的粮食大约有1/3从国外购进,商店里的许多蔬菜也都是进口货。据有关专家介绍,农业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少,生产成本高,农民种田没有积极性。阿尔巴尼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社散伙时大部分农民没分到农机具,每年春耕和秋收时,他们都得花钱请农机站帮忙。另外,种子、化肥和农药大部分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货。农民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
记者在阿主要产粮区克鲁亚平原采访了一户姓西蒙的农民。这是个20口人的大家庭,经营5公顷地。由于没有资金打井灌溉,去年总共才收了5吨小麦,秋后以每公斤20列克(1美元约合100列克)的价格卖了两吨粮,扣除各种开支,剩下的钱刚刚够今年的生产费用。除了种地,西蒙一家还养了两头产奶量不高的奶牛和15只鸡。看得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不过,阿尔巴尼亚政府已经注意到农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努力采取各种办法帮助农民摆脱目前的困境。政府经常通过贷款的形式帮助农民购买农机具。农机部门还从中国进口了2000多台适合家庭使用的小四轮拖拉机。据农户反映,中国的拖拉机用起来还蛮顺手的。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阿尔巴尼亚农民也开始考虑干什么更合算了。地拉那地区农民利用靠近大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畜牧业和大棚蔬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农业部官员介绍,随着城市居民对奶制品需求量的加大,地拉那地区畜牧业每年以10—15%的速度向前发展,目前平均每个农户拥有1.5头奶牛。记者在地拉那市郊采访了一位名叫阿尔拜的农民,他是一位30岁的年轻人,经营着1.5公顷蔬菜大棚和2.5公顷耕地。阿尔拜在耕地上随便种了点青饲料,集中心思种蔬菜。他自己添置了水泵等灌溉设备,每年可以卖1.5吨黄瓜和西红柿,净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全文完)(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附图片)
瓦乌耶水电站(原名毛泽东水电站)是中国援建的大型项目之一。该电站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至今仍为阿尔巴尼亚骨干企业。
本报记者吕岩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