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威尼斯商人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威尼斯商人印象
于青
风光迷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威尼斯,15世纪时已成为当时最强盛的海上共和国和地中海贸易中心。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一剧中描写的正是当年的情景。剧中人物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割一磅肉”的契约关系,使威尼斯商人的名声不胫而走。一个偶然机会,笔者途经威尼斯,浏览水城风光之余,便留意揣摩着当今威尼斯商人。
水城中面积最大的平地当属圣马可广场,广场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60米,这里是威尼斯的中心,是游客必经之地,也是商家必争之地。广场东面是富丽堂皇的圣马可教堂和总督宫,其余三面建筑的拱廊下商店鳞次栉比。店中商品以皮革制品和玻璃制品为主。意大利皮革制品闻名世界,但并非此地独有,并且与日本电器一样,也有“原装”和“组装”之分。而玻璃制品则是威尼斯一绝,造型各异、玲珑剔透,令人爱不释手,据说是用威尼斯的海砂,以秘传手工方法制成。单价少则几十美元,多则几千或上万美元。我尝试着向店主讨价,对几十美元的玻璃制品分别减去10美元,报上我希望的价格,店主一律摇头说“NO”;换了一家店,这次对同类商品分别减去5美元讨价,店主同样无动于衷,摇头说“NO”,毫无商量的余地。威尼斯商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价钱没商量。
讨价还价屡试屡败,购物兴致大减,便转到广场上看鸽子。听我们的导游说,近年来日本游客锐增,他们购物从不讨价还价,当地商人便随行就市,物价扶摇直上。说话间,看见一个日本旅游团走进广场。那位导游是位男青年,满头金发,戴着一副黑边眼镜,学生模样,讲一口流畅而充满意大利味儿的日语。他先向日本游客们介绍圣马可广场和教堂,又介绍当地特产,其中包括玻璃制品,最后讲分散参观的“注意事项”。只听他说:“参观结束后,可以去购物。广场周围有许多店铺,每家店铺门上都标有号码,我推荐大家去64号,这家店主是我大学同学,你只要说出我的名字,他就可以给你打折,请一定记住64号。”话音未落,游客中响起一阵会意的笑声。我恍然大悟:店主不是守株待兔,而是“撒网捕鱼”;并非价钱没商量,而是“渔网”内外有别。
从圣马可广场出钟楼拱门便是通往里亚托的商业街。据说,里亚托曾作为欧洲的商业中心长达300年之久,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放债者和商人就聚集在那里。商业街纵横交错,街上商家云集。店铺窗明几净,橱窗内陈列的商品明码标价,如一件衬衫约120美元、一条西裤约110美元,一件皮衣上千美元,让人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可减少游客进店问价后的尴尬。我的同事看中一件挂在店内的皮衣,进店问价,误听为160美元,兴奋地拿起试穿,再次确认价格,看到店主在计算器上打出的数字是“1600”,立刻将皮衣放回原处。我站在一旁仔细观察店主,他依然笑容可掬、温文尔雅,毫无轻蔑和怠慢的神情与举止。虽然因价高而未能成交,但他仍能和顾客谈笑如初,能让“上帝”不生羞涩而进退自如。比起那些动辄对顾客嗤之以鼻的经商者,这才是高明的商人、文明的商人。
如果说店铺是威尼斯商家中的“正规军”,那些昼出夜归的流动商贩就是“游击队”。流动商贩推销的主要是100美元以内的商品,他们更显得热情好客,看到黄种人,就用中文和日文打招呼。使用几门外语常用语经商,在北京的秀水街也大有人在。但秀水街盛行砍价,而且顾客每砍必有所得,使人感到其标价泡沫极多。威尼斯商人则不同,热情待客但坚持原则,极少让顾客砍价得手。我的同事看好一种绸布面具的小工艺品,许多摊点都卖,他几乎逢摊必砍,摊主异口同声说“NO”,他始终未能如愿,最后叹称:威尼斯商人果然名不虚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