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真情架起连心桥——新疆军区某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真情架起连心桥
——新疆军区某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纪实
杨功成胥金章何文正
古丝绸之路的沙漠驼铃,像一个遥远的梦境伴着“疏勒国”的风情一路走过千百年。
疏勒史册上,不仅有平沙万里、葱岭百嶂,更有各民族在此生息劳作、和睦相邻的古韵新曲。
新疆军区某部自1968年进驻疏勒县以来,29年的风雨历程,与驻地少数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民族团结的历史谱写了新篇章。
最近,记者慕名来到疏勒采访,当地干部、群众争相讲述子弟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解放军帮助我们奔小康”
某部进驻疏勒县以来,与驻地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尤其是1982年该部与尤卡克可其其村结为共建“对子”后,部队党委提出:“我们不仅要守一方土地,更要以振兴当地经济为己任,帮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那时,全村400多户人家,没有一家有存款,没有一台电视机,年人均收入仅55元。“人住土坯房,四季缺口粮”,是该村贫穷生活的真实写照。
“群众安居乐业方能思团结,思稳定。帮助村民尽快摆脱贫困,是人民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原部队长刘明申和政委冯金安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探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们发现,土地盐碱化、生产方式的落后、科技知识的贫乏,是制约生产发展、导致贫穷落后的病根。
民以食为天,改良土壤,刻不容缓!部队官兵帮助村民打响了防风固沙、整治盐碱地的战役。经过1000多名官兵10多天的奋战,一条总长12公里的引水渠和三条排碱沟挖成了,两岸栽上了2.8万多棵钻天杨,35亩盐碱荒地上,也植满了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沙枣树。这项工程使该村当年的小麦亩产由原来不足100公斤上升到400公斤。
丰收的喜悦,使村民们对部队科技扶贫奉若神明,一遇到问题就来军营请教。于是,部队组成25人的农业科技知识辅导小组,带着1000多本科普书籍走进村民家庭。他们在村里设了农村技术咨询站,开办了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并定点试验,定户传授技术。
在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尤卡克可其其村经过8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摆脱了贫困,到1990年时,人均收入已达650元,而当时贫困线是300元以下。过去每年要吃国家6万多公斤返销粮的穷村,一跃而成为向国家交公粮的大户,仅1996年就向国家交公粮7万多公斤。
尤卡克可其其村变了!
1996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95.5元,全村拥有各种车辆64台,20万元以上存款的家庭有11户。去年,喀什地区授予该村党支部为“奔小康先进村党支部”,在疏勒县15个乡223村中拔了头筹。村党支部书记乌斯曼·太外库力由衷地感叹:“是解放军帮助我们奔小康,我们才有了今天富裕的新生活!”
子弟兵要为人民多办实事,多送温暖
这是一次特殊的葬礼。
10名汉族官兵在疏勒县第二居委会主任艾山·肉孜的指导下,按照伊斯兰教的仪式为病逝的维吾尔族老大娘阿西汗·克来木出殡送葬。奇特的送葬队伍引来了各族群众争相观看。一位维吾尔族居民得知实情后,禁不住感叹“阿西汗真有福气,遇到了好人啊!”主持葬礼的阿訇也动情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主持的最特别、最有意义的葬礼。”
阿西汗·克来木是二居委会的一位孤寡老人。14年前,与居委会仅隔一条马路的某部四连官兵主动承担照顾孤寡老人的义务。寒来暑往,官兵们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饱含着爱心的“接力棒”却传了下来。
1993年冬天,70岁高龄的阿西汗·克来木老大娘遇到车祸,双腿致残,卧床不起。
从那时起,四连官兵像对待自己的亲娘一样精心照料阿西汗老妈妈。他们坚持每天到老人家里,为她按摩、捶腿,替她梳头、剪指甲,家里吃的、穿的、用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是战士们一手料理。有年夏天,老人突然患痢疾,加之天气太热,好几天都没好。为了不拖累这些好心的巴郎,她竟将自己前几天弄脏的裤子和床单锁在柜子里。陈仕银等几名战士一进家门,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便问老大娘,还有什么要洗的。阿西汗连连摇头说没有,小陈就忙给老大娘喂药、擦汗,战士们七手八脚收拾房子。
干完活回到了连队,陈仕银一直惦记着老人,晚上他向连队干部讲明情况后,说:“我想搬到老大娘屋里,陪她住上几天,也好有个照应。”连队同意了他的请求。当天晚上,陈仕银就卷起被子,在阿西汗老大娘家打了地铺。
老人为四连官兵的一片孝心所感动,特意向居委会留下遗嘱:“我死后,请安排解放军‘巴郎’办理后事。活着,我无力报答他们。死后,我一定要好好保佑他们……”
这只是某部为驻地少数民族群众奉献爱心的一个普通故事。官兵们深深懂得:部队驻守少数民族地区,就要与少数民族乡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一片真情。
有年夏天,南疆地区天气异常燥热,暴雨骤降,克孜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峰,喀什地区最大的水库——西克尔水库上游贝达木河堤决口130米,导致克孜河主流改道。洪水以惊人的流量向西克尔水库倾注,水库容量猛增至7400万立方米,大大超过了5000万立方米的警戒库容,直接威胁着下游14万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库告急,某部接到救援命令。当时,部队长刘明申的妻子刚生小孩,九连班长韩建新刚收到母亲病故的电报,9名干部已买好回内地探亲的汽车票和飞机票。面对灾情,他们二话没说,毅然奔赴抗洪第一线。上千名官兵在沼泽地里搬运抗洪物资,风餐露宿10昼夜。
某部的记载显示:部队驻守疏勒29年间,出动上千官兵参加地方抢险救灾达25次。去年3月,伽师县发生6.9级地震,部队官兵率先赶赴震区;今年1月21日,伽师再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该部官兵火速前往,三天三夜没吃一顿热饭,没睡一个囫囵觉……
心中装着大局时刻不忘“接力”
1968年,部队刚组建,新兵刘明申在帮助尤卡克可其其村的一次支农劳动中结识了生活极为艰难的残疾人肉孜·托乎提和他的妻子阿拉努尔。刘明申便主动与肉孜·托乎提结为兄弟,承担了照顾这一家的义务。这亲戚经历了20多年,刘明申由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部队长。1990年,刘明申奉命调往内地某部任职,给“兄弟”肉孜·托乎提一家留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和参天大树的根一般紧绕的深情。这之后,照顾肉孜·托乎提一家的“接力棒”又交给新任部队长魏江力。
为了增强官兵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部队党委首先从培养官兵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感情入手,反复深入地抓了“热爱边疆,热爱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专题教育。他们请来地方党政领导和群众代表到部队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介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从根本上打牢官兵的思想基础。
就这样,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在官兵心中牢牢树立起来,成为部队的“传家宝”一代代传了下来。并且,一届又一届的党委领导班子不断赋予这项工作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