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名牌农业显威力——大沙河镇的致富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名牌农业显威力
——大沙河镇的致富之路
本报记者李茜
在苏、鲁、豫、皖接壤的黄河故道,崛起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小镇——江苏丰县大沙河镇。它以生产优质红富士苹果和白酥梨等名牌果品闻名全国。
大沙河原是一片荒滩。一百多年前黄河决口,这里成了泽国。以后黄水改道,留下了一个荒芜的“小戈壁滩”。从50年代到70年代,下放到这里的一批批干部和知识青年,和当地农民一起,冒风沙,顶烈日,在荒滩上营造防风林,种植果树,初步改变了这里的面貌。但贫困依然困扰着大沙河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大沙河,解放了果农们的双手,他们开始进行果树更新,引进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经过几年的艰苦试验,在被认为优质果树不能成活的荒滩上,率先嫁接成功红富士苹果等优质果树,并逐年扩大栽培比重。几年间,大沙河产的红富士苹果,在全国评比中,连续三次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大沙河镇领导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只是初露头角,知名度和优质品率并不算高,还没有成为名符其实的名牌,在市场上影响不大,因而果农的收入水平依然比较低。更何况近年来全国各地果树更新换代很快,红富士等良种苹果栽培逐年增多,果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一步提高水果的品位和市场覆盖率。实施名牌战略,加大科技含量,增加名、特、优产品的比重。
名牌战略赢得了广大果农和科技人员的热烈支持。最近几年,果园先后派出20多名科技人员,到日本优质红富士苹果产地研修,学到了不少栽培和管理果园的先进技术,回来后把适用的新技术结合本地情况推广应用,如套袋着色、疏花疏果、果树修剪、防止污染等,对提高果品外观和内在质量,收到了显著效果。接着,他们又分期举办数千人次的果农培训班,一些高级农艺师深入田间,手把手地向果农传授技术。名牌战略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也更新了技术,提高了果品的品位。比如大沙河过去生产的酥梨,以皮薄汁多,味甜肉脆而闻名,但表面比较粗糙,其貌不扬,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消费市场,其“含金量”相对降低。改用新技术培育的酥梨,不仅口感更佳,而且表皮细腻,黄里透白,赢得酥梨之冠的美称,如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并远销海外,效益倍增。
大沙河镇在发展名牌产品中,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他们从大气、水质、土壤、肥料到最终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防止果品污染。大沙河镇生产的红富士苹果、金帅苹果、白酥梨、黄桃和芦笋罐头,都顺利地通过了农业部和江苏省有关部门的质量监测,准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这个镇还投资近千万元,建成良种果品苗圃园、矮化红富士苹果生产园、苹果新品种引进试验园等,目前大沙河已拥有200多个水果新品种。1995年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大沙河的红富士苹果、白酥梨、红津轻苹果等6个品种,质量评比均获第一名。
坚持不懈地追求名牌的努力,为大沙河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他们生产的苹果优质果率只有20%,1996年提高到60%,今年可达85%。而优质红富士苹果的售价比一般苹果高出50%至一倍,出口的精品苹果每只售价3元至5元。
创名牌农产品也要寻求法律的保护。几年前,他们生产的“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和白酥梨等优质果品,都进行了商标注册,这既是创名牌的前提,也取得了合法地位。使大沙河无公害的名特果品在消费者心目中逐步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了在市场上的影响。
大沙河镇成功地走上了靠名牌农业致富之路。这个只有1.7万人的小镇,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7.5亿元,增长幅度连续3年在50%以上。1994年人均年纯收入还只有1300元,1996年提高到4000元,居徐州市63个乡镇之首,人们称道大沙河是“苏北的江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