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欠税增加的原因及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4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欠税增加的原因及对策
欠税,是指纳税人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应缴而未缴或少缴的税款,其主要特征是纳税人已将这部分税款向税务机关申报但没有按期缴纳入库。作为我国财政收入潜在来源的欠税,目前已占财政收入的相当比重。近年来,税务部门虽然在清理欠税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欠税居高不下,前清后欠、屡清屡欠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有关资料表明:1996年全国共欠工商税收357亿元,比上一年度有增无减。欠税,再度成为政府和税务部门一个沉重的话题。
分析企业欠税增加的原因,除资金紧张、经营不利等客观因素外,还有诸多因素影响清欠征收。
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截留企业税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对一些经济效益好或亏损严重的企业采取行政保护措施,迫令税务部门缓征企业税款,以扶持企业发展。在他们看来,企业效益越好,越要“放水养鱼”,越是亏损越要“培植税源”,税收也就成了“上台阶”的垫脚石。
利用多头账户逃避纳税。一些纳税人为了逃避税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利用银行放宽开户条件的空子,多头开户,分流、转移资金。企业货款回笼后不入“税款过渡专户”,隐瞒资金情况,使税务部门摸不准虚实,从而达到拖欠税款的目的。
金蝉脱壳,暗渡陈仓。在巨额欠税中,有一部分是由某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如地震、火灾、洪水、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企业货款被拖欠,交通、邮电受阻等意外事故造成的欠税。但有相当一部分故意拖欠税款的企业,在资金充足、效益较好的情况下,挖空心思逃避纳税。有的企业为了甩掉欠税“包袱”,采取分解组合方式,形成母子公司,而承担欠税的子公司仅仅是个“空壳”,资金都在企业自己的“小金库”里,企业车子照买,房子照盖,奖金照发,就是不缴纳税款,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依赖心态根深蒂固。以前部分纳税企业饱尝减免税的甜头,形成长期靠国家减免税过日子的依赖思想,平时应纳的税也不主动申报缴纳,而是千方百计争取减免。自1994年国家统一制定减免税收政策后,部分企业眼看减免无望,又打缓缴的主意,实现税款后不主动申报缴纳,而是报批缓缴。另一方面又盲目上项目、上规模、搞改造,一旦产品积压,收不回货款,导致欠税越滚越多,企业拖欠税款也就更加“理直气壮”了。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纳税意识差,税务部门征管措施跟不上,执法、追交税款不力,也是形成企业欠税的原因。因此,在当前欠税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只有运用法律手段辅之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惩治欠税,才能根治欠税“顽疾”。
——税务部门要大力宣传《税收征管法》,让所有的纳税人都知道“欠税是一种违法行为”。
——税务机关要加大对欠税企业的监控、处罚力度。对欠缴增值税的企业,应停止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改由税务部门代开。在代开中,要课以滞纳金和罚款;欠税企业,在欠税未缴清以前发生的期初存货已征税款允许动用部分,不得抵扣当期税金,欠税企业不准搞基本建设,更不准搞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购置非生产用车,让欠税企业感到欠税的日子不好过。
——完善有关惩治欠税的法律和法规,以做到有法可依。一是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什么样的欠税属非故意欠税,什么样的欠税属故意欠税,以便对非故意欠税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加以限制和约束,而对故意欠税则采取法律手段加以严惩。二是明确商业银行的扣缴义务人的法律地位、法定义务和法律责任,用法律制约取代行政协调,促使银行更好地执行税、贷、货、利的扣款程序,只要纳税人有回笼货款,不论其在哪个开户银行,都要由其汇入银行按规定扣缴入库。三是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凡是纳税人用现金方式结算货款,故意拖欠税款的,一经查出以偷税定性,按司法程序处理,防止纳税人缴税资金“体外循环”。同时,尽快实现税务、银行微机联网,以便税务部门准确掌握企业资金运作情况。
——规范税务部门执法行为。新税制实施后,体制减免取消了,于是一些纳税人又把眼光盯在了欠税上,想用欠税造成事实上的减免税。所以,税务部门应规范执法行为,制订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严禁乱开口子。对欠税企业要进行严厉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介予以曝光,造成震慑力,以减少企业欠税现象的发生。
山东潍坊市国税局市直分局郝金聚马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