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相识在北上列车里——万毅将军追忆海伦·斯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相识在北上列车里
——万毅将军追忆海伦·斯诺
李维民
1997年1月11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女作家海伦·斯诺病逝。消息传来,年届九旬的万毅将军,通过对外友协发去了一份唁电。这一噩耗,使他回忆起60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是西安事变前的1936年10月5日。时任东北军第627团团长的万毅,从洛阳车站登上开往北平的列车。在二等车厢里,他找到一个空位。攀谈中得知,坐在他对面的是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这年6月,埃德加·斯诺冒着风险去陕北采访,后来出版了名扬中外的《西行漫记》。9月,海伦·斯诺离开北平,准备去陕北与斯诺会合,但由于交通阻隔,滞留在西安。10月3日,海伦·斯诺应邀访问了张学良将军。在这次会见中,张学良公开表达了希望与共产党合作的愿望。海伦急于把这一重要信息播发出去,然而西安电报局拒绝拍发她的电报,而国民通讯社又编发了伪造张学良讲话的报道。她不得不搭乘火车赶赴北平。
当时年仅29岁的万毅给海伦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后来写道:“这位上校戴着眼镜,比起一般军官来显得文质彬彬。看起来十分聪明、敏锐,同时又诚挚果断,很明显是一位领导天才。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向他询问东北军对当时中国危急局势的态度。这立刻引起了上校慷慨激昂的议论。看来这个问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脑海。当时车厢内有许多从洛阳、郑州一带上来的南京军队的军官,国民党正在这些地方筹划围剿红军的战役。……他完全无所畏惧,言论大胆,给人的印象是他感到自己得到了部属的强有力的支持,他的看法代表了强大的多数人支持的运动。万毅的态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个真正的政治晴雨表,是中国客观形势的产物。他的谈话如下:……”
海伦用近4000字详细记录了万毅在车上的谈话。万毅说:“别为中国未来担心,它大有希望。东北军的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抗日热情很高,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现在让中国人杀中国人简直是荒唐。”“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5年,这5年中东北军服从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和以后进行抵抗准备的命令。但过去5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根本没有进行什么准备。特别是根本没有打算收复东三省的迹象。有的倒是更多的妥协,是对于要求收复失地运动的镇压。……我们士兵和下级军官都要求立即停止内战,进行抗日。”
海伦问万毅:“您对红军怎么看?”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蒋介石强迫东北军“剿共”,对红军造了许多谣言。然而万毅却非常明确地回答:“我们应该和红军合作,因为他们提出了同样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
火车到达郑州后,据海伦所写,万毅与他们“热情握手告别”。海伦认为“和万毅的谈话,是我在中国的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海伦回到北平后,立即把与张学良会见的报道发给《伦敦每日先驱报》,合众社把它发往全美国和全中国,但她的报道被删去不少精彩的段落。同时,她把万毅的谈话加以整理,隐去万毅的姓名,以“东北军想打回老家”为题,发给美国的《中国之声》杂志。海伦认为这次谈话有永久保存的价值,后来将它送交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在这份材料中,海伦写了这样一段话:“万毅离开我们的时候,以我从未见过的优美姿势行了个军礼。此后就很少听到他的消息了。在中共八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万毅的名字(候补中央委员),我猜想这是不是就是我那次旅行中碰到的军官朋友?他那次谈话很革命,显然,他走上了共产党人的道路。”
海伦·斯诺的判断是正确的。西安事变后,万毅和一批东北军军官被囚禁,直到抗战爆发后才被释放。海伦写道:“我时常惦念,不知他结局怎样。虽然我们仅在火车上短暂相识,但我感到他已是我们一位知心朋友。”万毅于1938年3月11日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走上了革命道路。
海伦·斯诺与万毅相遇半年之后,冒着生命危险于1937年4月奔赴延安,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出版了《续西行漫记》等书。1972年年底,她再次应邀来华访问,但那时万毅正受迫害,关在监狱中。1978年海伦最后一次访华时,万毅还没有彻底平反。但是,海伦·斯诺一直惦念着万毅。1984年,纽约威廉·莫罗公司出版了海伦·斯诺回忆录《旅华岁月》,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海伦在该书的第24章中,写了当年在火车上与万毅相遇的简要经过。
今年,万毅将军年届九旬,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但他思维敏捷,身体仍很健康。当他向作者谈起60年前与海伦·斯诺相遇的情景时,充满怀念之情。最近,万毅将军正在别人协助下整理反映他光辉而又坎坷的历程的回忆录。他把与海伦·斯诺相遇的这一段难忘的回忆写入了书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