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大邱庄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5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邱庄新事
本报记者傲腾王学孝
大邱庄仍是世人关注的地方。
去年的一天,一位外商携带《人民日报》找到天津有关部门,声称要与大邱庄合资办企业。那张报上载有本报记者关于大邱庄近况的报道。
今春,大邱庄镇党委书记陶润立访日,途经香港,见面的人向他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大邱庄现在怎么样了?
日前,记者又到大邱庄走访,得到的印象是:大邱庄在继续大踏步前进!经济又上新台阶,村镇透着勃勃生机,数十家企业相继崛起在村西新辟的百亿工业园区,四通八达的公路车水马龙。有关方面提供的几个数字可作概略回答:1996年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7.6亿元,人均收入6500元,全村个人储蓄存款2亿元,人均4万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1倍左右。
在大邱庄,我们耳闻目睹不少新鲜事,择选几则,与读者共飨。
新事之一:农村搞房改,居者有其屋。农民说,住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
改革开放18年,大邱庄盖了18万平方米的房子,无偿分配给5000村民居住,房产权仍归集体公有。但住房吃大锅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镇政府及时进行房改,办法是将公房售给住户,实行住房商品化,改变供给制。房改方案几上几下,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村民住房分档作价,同时还要刨去盖楼房时原平房折价、折旧费、一次性付款优惠等,18万平方米房屋很快售出,净收回现款3750万元。住别墅掏五六十万元者有之,一户住百平方米楼房倒贴其钱者也大有人在。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对此住房改革满意率达95%以上。
晚饭后,记者就近去普通楼房居民家串门。58岁的李丰瑞,万通公司职工,93平方米3居室一套住房,花了3.2万元。他去年个人收入1.6万元。据他说,在大邱庄有八九成人家属这种情况。他打心眼里赞同房改:“过去住公房心总悬着,如今踏实了,因为住的是自己的房。”
大邱庄村民过去享受着十几项个人分文不花的“福利”,诸如水、电、气、电话等,统统由公家包,现在将这些包括小轿车在内全部变为个人所有,并实行收费,由物业公司管理。铺张浪费现象被遏制。
新事之二:大邱庄的产权制度改革业已启动。改革办法概括为:以共代公,共同所有;以股代共,共同致富。
大邱庄人经过18年艰苦创业,挣得了38亿元的家产。这份可观的家业,无疑是大邱庄村民汗水的结晶。长期以来,对这份集体家业,口头说都负责又都不负责,都拥有又都没有。企业负责人只对他经营的那个企业负责。村民干活挣工资,至于那38个亿,似乎与他关系不大。
产权改革后,人人心里如同点上一盏灯,亮堂堂。由过去高积累低分配,变为高积累高分配,现金分红只占一小部分,6成作为股权分给个人,继续投于企业。所以积累仍远远大于消费。镇长王庆武告诉记者,再过几年,个人股份在大邱庄企业中将逐渐占到70%左右。大邱庄的集体家业中,每人占多大份额,人人心中有本账。各人肩头担子有多重,个个也一清二楚。
伴随产权改革而来的是再造的企业新机制,是政企彻底分开。大邱庄镇党政机关只管政策、协调、服务。管宏观不管微观,管结果不管过程,管资产不管决策。让企业在市场的海洋自己去游泳。
新事之三:大邱庄的企业和产品正在猛劲往高科技、高附加值轨道上转,由凭力气到靠科技发展,由凭汗水到靠智慧赚钱。
大邱庄是吃钢铁饭的,4个集团公司,370多家企业,冶金产品产值占了80%左右。过去钢管历来是论吨卖,现在有的已改为论根卖。今春建成投产的锥形钢管厂就是这样。这种取代水泥管和木质电线杆用的锥形管,是换代产品,美观、经济、实用。每根管高科技附加值比同类钢管高十倍左右。投资2.2亿元,仅用7个月即建成的锥形管厂,设备是国外引进的,据说2台滚轧成型机是目前世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建厂同时,他们又派6名管理技术人员赴加拿大培训学习。高度自动化生产,年产30万根锥管的大型企业,仅百余名职工。
今年建成的生产汽车电线束、蓄电池,以及热轧薄板、带钢等一批企业产品,都具有当代先进科技水平。津海集团公司前年建成的萨得岚高速快捷信息网络,全球相关信息分秒可得。据有关权威人士称,大邱庄各集团公司高科技含量产品产值过去不足30%,如今已达50%。
(附图片)
压题照片:大邱庄津海工业园。王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