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安全的合作与合作的安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16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安全的合作与合作的安全
阿莹
第四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7月27日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这是目前亚太地区唯一就安全问题进行正式多边对话的官方论坛。该论坛由东盟发起,并于1994年7月在曼谷成立。在每年东盟外长会议之后举行论坛的外长会议,其成员除东盟国家外,还有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
初始,人们对在亚太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地区开展安全对话的前景并不乐观。但经过三年的实践,论坛不仅已成功地运作起来,而且已开始对亚太国家之间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发挥有效作用。迄今论坛在各个层次已举行过二十来次会议,除就地区形势和安全概念深入、广泛地交换意见外,还探讨了在一些领域进行安全合作的可能性和途径,例如,海上搜寻与救助、维持和平培训和抢险救灾等。可以预料,东盟地区论坛如能顺利发展,将逐步成为亚太国家之间开展安全合作的重要渠道。
亚太地区开展安全对话与合作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其产生和发展并非偶然。当冷战结束的冲击波震荡世界其他地区之际,亚太地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平静与繁荣。这个地区多数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发展经济与加强经贸合作已成为地区交往的主旋律。尤其是随着一些冲突热点的相继降温,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出现了相互制衡的相对稳定态势。这一切都为开展地域性的安全对话与合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进入90年代以来,在亚太地区探索新型安全方式的潮流悄然而起,双边、三边、乃至多边,官方、半官方以至民间,多形式、多层次的安全对话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在亚太国家间每年进行的各类安全对话与研讨达百次之多。各种新思路、新设想层出不穷,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确保亚太地区长久的和平与稳定。比较有代表性并得到较为广泛认同的有:综合安全的概念,即指包括军事和非军事因素的全面安全观念;合作安全的概念,指以互信和合作为基础的多边安全机制取代以遏制和力量平衡为基础的冷战安全模式,等等。
东盟地区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论坛现有成员21个,囊括了昔日的盟友和敌手,是一个包容性强和涵盖面广的组织。论坛反映了冷战后亚太地区出现的新型安全观念,即: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论坛遵循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和维护地区稳定是论坛成员的基本共识。
在传统意义上,安全与合作是不相容的概念,一国的安全往往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保卫本国安全的手段常常是针对他国的军事措施。国与国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因利而合,例如,为了对抗一个共同的敌人而缔结的战时同盟。还有不少合作关系是大国对小国的庇护,或者弱国对强国的屈从。这种类型的同盟关系今天仍不鲜见。但是,世界已今非昔比,走向21世纪的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度极高的全球社会,一国的安全与他国的利益息息相关,维护全球安全的共同利益已愈来愈得到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安全合作已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新时期的安全合作应有以下特点:第一,它必须是基于主权平等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其目的是实现所有参加者的共同安全。因此,合作内容应符合所有成员和整个地区的利益,而不是服务于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利益。有鉴于此,这种合作应基于协商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个成员有权根据自身利益做出选择。第二,这种安全合作的发展必然要基于安全利益的趋同。然而,考虑到冷战后安全威胁源和安全利益的多元化,对共同安全利益的认识只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这往往是在大框架下的共同利益。因此,新型安全合作也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三,这种合作以不减损任何成员的安全感为基本前提,因此它不可能触及各国基本防务体系,而重在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在亚太地区通过合作实现安全,需要有一个客观和现实的目标。合作的安全并不意味着集体介入国家之间的争端,谋求所有具体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当前亚太地区的安全存在着不同性质的挑战和问题: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仍干扰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发展;历史遗留的领土争议尚未解决;经济摩擦和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一些长期的严重军事对峙尚未得到解决和化解,等等。上述问题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有的属于经济范畴,有的则涉及双边关系。总体上看,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应主要由直接有关国家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从亚太地区的历史看,外来介入只能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激化。
通过合作来实现安全主要应表现在维护地区的总体安全环境方面,其形式应是在所有成员间开展对话,增进信任和友好,确立和平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整体安全利益的认同制约和阻止干涉内政、介入争端的企图。可以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鼓励国与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目前,亚太国家存在着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的一致愿望,并开始共同努力。在本地区,通过合作实现安全是有可能的。
亚太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是对外开放、加强交往的主要区域;亚太地区的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保障自身发展的直接外部条件。中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亚太地区能否长期保持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基本态势。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东盟地区论坛的首次会议上曾阐述了中国对亚太地区安全的三个基本目标:第一是中国自身的稳定与繁荣,第二是本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安定的环境,第三是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基础上与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这说明中国的稳定是亚太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国安全的重要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积极参加了亚太安全对话与合作的进程,并于今年3月在北京与菲律宾共同主办了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工作会议——建立信任措施会议。中国珍视当前亚太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也十分重视当前亚太地区各国通过合作谋求安全的愿望和努力,将与各国一道探索符合亚太各国需要的新型安全框架,确保走向下个世纪的亚太地区彻底免除战争之苦,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