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脱贫之路——来自山西万荣的报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脱贫之路
——来自山西万荣的报道
竹建华
山西省万荣县曾以干旱贫穷闻名。1991年,县财政收入仅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80元。
6年过去了,万荣县发生了历史性巨变:1996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12.4亿元,是1990年的3.36倍;乡镇企业产值15亿元,是1990年的8倍;财政收入4620万元,并且卸掉了困扰多年的赤字包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0元。全县17个乡镇整体脱贫,提前两年摘掉了贫困县帽子。
严峻的现实
多少年来,万荣流行这样一句民谣:“宁让吃口馍,不让喝口水”,形容这里十分干旱。干旱和贫穷互为因果。贫困,像巨石般地压在农民的身上,也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头。
1992年,新到任不久的县长安德天沿着羊肠小道去西村乡的几个山区村庄,问在场的农民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回答令人吃惊:“满打满算也不过百十块钱。”安德天禁不住流泪。
“不通则痛”。山里人尝够了行路难的苦头。因为穷,修不起路,没有路就封闭,越封闭就越穷。可怕的恶性循环。
万荣县委、县政府领导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警醒了,交通不便是造成万荣贫困的主要原因。一个有40万人口、1081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县,县乡柏油路仅48公里,剩下的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便是狭窄难行的小道。路,成了制约万荣经济发展的“瓶颈”。万荣贫困的根源是路,走出贫困的根本出路也在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要在三年内实现乡乡镇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柏油路的宏伟目标。
苦干创奇迹
要铺全县通乡、通村柏油路,少说也需7000余万元。这对一个贫困县来说,其艰难可想而知。县财政入不敷出,如果仅靠每年50万元的民工建勤费,一年顶多能修几公里柏油路。
万荣的领导层认识到:要想使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克服困难,必须有新的路子。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分析后认为:全县有40万人口,这是一笔巨大的劳力资源;群众有强烈的致富愿望,这是强大的力量源泉。
1993年,一场村村通油路的战役在万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了。乡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户有任务。东畅村农民畅运生把搞建筑挣的500万元拿出来,修了8公里水泥路;接着,他和六毋村农民孙武兴又拿出900万元,一年修成了15公里水泥路。
经过3年苦干,万荣人干成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奇迹。全县投入1.62亿元,投工1750余万个,出动机动车辆21万次,动土石2400万立方米,拓宽改造二、三、四级道路1355公里,削平大小山头12座,填平沟壑40余处,修筑涵洞88孔,架桥31座,铺装油路、水泥路596.4公里,是解放以来42年所修油路的12倍。17个乡镇都通了二级路,281个行政村通了油路,使全县油路、水泥路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万荣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柏油路的县。
做“借”路文章
县委、县政府引导干部群众拿出修路的精神,在发展经济上,敢为人先,走自己的路,并确立了一条符合县情的工作思路,就是“借路兴县,优势扩张,多业并举,加快发展。”
万荣虽然是个农业大县,但过去形成“气候”的农产品却不多。几年前,万荣人发现自己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是苹果生产的最佳地带,产出的苹果个大色好,含糖量高,深受客商青睐。认准了就干,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确立苹果的主导产业地位。短短几年,全县发展苹果30万亩,年产苹果2亿公斤,产值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得益最明显的还是县财政,去年,仅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收入近2000万元,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如今,苹果在万荣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不仅富了农民,而且推动了贮藏、加工、运输、包装等行业的发展。全县兴建了8000多孔果窖,贮果1.5亿公斤,可增值5000余万元,还办起了20多个果品加工企业,年消化苹果3000万公斤。
万荣是全国五大优种牛基地,但过去农民养牛是为耕田,从没有想到养牛挣钱。几年前,居善村42岁的妇女任春英,看准了养牛是个好门路,便饲养了60多头牛,每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许多农民纷纷效仿任春英。县里制定了优惠政策,引导养殖业走向区域化、规模化的路子。年屠宰2万头的县黄牛加工厂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养牛业大发展,使全县迅速出现了养牛热,饲养3头以上的农户达8300多户,30头以上的有15户。全县还形成东、西两大养牛区,黄牛存栏量达到8.6万头,每年外销黄牛1.7万头。看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农民们喜上眉梢地说:“园里的苹果圈里的牛,实现小康不用愁。”
随着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种植日益明显,农民迫切希望有一个服务组织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销售中遇到的难题。顺应农民的要求,万荣县着力构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社会化服务的导向功能,把农户的分散经营纳入到大市场之中。以17个基层供销社为依托,组建了苹果、柿子、大葱、药材等11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坚持自愿、互惠互利,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短短两年,吸纳社员3760户,股金达827.6万元,服务覆盖全县农村的65%。全县有80%的苹果、大葱和药材通过合作社销到国内外市场,农民一般不再为卖难犯愁了。
无工不富。万荣人对办企业从没像今天这样迫切。油路修到哪里,企业就办到哪里。1994年以来,沿公路新办乡镇企业50多家,出现了荣河、通化、城关等一批亿元乡镇。万临线二级路成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小区,小区内的孙庄肉联厂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收购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周围几个乡镇形成养兔、养鸡基地。
公路不仅给万荣人带来了便利,更打开了这块封闭土地的大门。以前,万荣人足不出门、小富即安,在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现在,“走出万荣”成为一股热流,万荣人一拨一拨地涌向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有3万余人在北京、天津、沈阳、西安、海口、广州等几十个大城市办工厂、搞贸易、跑推销。外出的3万农民每年至少带回收入5亿元,相当于全县财政收入的11倍,更带回了大量的信息和技术,还带来了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万荣走出了贫困,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