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众志成城——记苍南县龙港镇小城镇综合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城镇建设

  众志成城
——记苍南县龙港镇小城镇综合改革
本报记者张毅
夜宿龙港镇,井然有序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霓虹灯和南国少女亮丽的衣裙,给小城增添了几分新鲜气息……
眼前的繁华实在让人难以想象,12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滩僻港。由于流通的需要,也为了实现农民进城的夙愿,鳌江下游南岸的浙江省苍南县农民决定在此建一座城镇——龙港镇。
首尝土地有偿使用的甜头
荒滩上建城镇,犹如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最好的图画。但白手起家,谈何容易?
建镇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兴建一座城镇,水、电、路、工厂、学校,处处要花钱。龙港建镇既无国家投资,又不具备引资条件,一下子从哪儿弄那么多钱?经过反复思量,镇里想到了脚下的滩涂。土地有偿使用!谁出钱,谁受益,谁在龙港用地建房,谁就有义务出钱建设公共设施。自扫门前雪,合情合理。
然而,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个敏感的“禁区”。灵活的温州人采取了“变通处理”的办法,以收取公共设施费和劳动力安置费的方式,进行土地有偿转让,将批给个人建房的土地,按地段分为6个等级收费。
进城,对农民的诱惑是巨大的。当祖祖辈辈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时,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兴奋。短短4个月时间,就有5000户农民申请在龙港建房。截止地价款缴付期限,共收现金900多万元。龙港镇一夜之间搬来个“建设银行”。
改革户籍制度的尝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农民被一系列封闭性的制度隔离在城市生活之外,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农民进城或农村城市化的一道主要障碍。市场放开后,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这道障碍的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龙港抓住这个机遇,鼓励农民离乡离土。1986年,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落户的有6891户,1991年龙港镇自理口粮户占人口总数的57.3%。
龙港镇党委书记王晓峰告诉记者,尽管自理口粮的办法在户籍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体制的影响,龙港竟然出现了城市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农业户口等7种户口并存的现象。居住成份繁杂,给城市户口管理及城市规划工作增添了许多麻烦。对此,现一届镇政府又进一步深化了户籍制度改革,按常住地登记的原则和在龙港城区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等条件,将城区原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以及其他类型的户口统一按程序登记为常住户口,即城镇居民户口。其待遇和义务与原城镇非农业户口等同,且可正常迁移。现已有3000多户办理了登记手续。
小政府与大社会
龙港发展到今天,总人口14万人,城区8万人,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199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现有工业企业980多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26家。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急速膨胀,与现有镇级行政体制的格局发生了尖锐的冲突。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龙港造就不了企业集团”、“龙港出不了亿万富翁”,一时间,怨声四起,部分资金开始外流,房地产价格一度降了又降。“农民城”笼罩着不安的情绪。
不进则退,龙港面临着严峻的二次创业。作为“农民进城”的样板,龙港再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龙港的改革和发展问题。1995年6月,经国务院11个部委批准,将龙港列为全国57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
“试点”就是最大的支持。苍南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在龙港推行了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机构的改革,从计划、财政、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城镇管理、教育和干部人事等7个方面授予龙港行使县级管理权限,并据此撤并镇属有关职能部门,在原有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合并建立了镇计划与经济发展局、农业经济发展局、社会发展局、招商局、财政局和城乡建设管理局。龙港还改革了财政体制,建立起省内第一个镇级金库。此外,在各方支持下,龙港还顺利进行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政法工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体制改革,一通百通。一年多来,龙港镇新一届领导班子因势利导,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支柱产业,推行股份合作制,组建企业集团,一路畅通。各类批发市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同1994年比,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市场成交额、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均大幅度增长。“小政府,大社会”,改革之后的龙港镇委、镇政府责权统一,指导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显示了旺盛的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