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啊,“指挥官”——塔吉克斯坦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25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啊,“指挥官”
——塔吉克斯坦见闻之二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尹树广
某日,与朋友逛菜市场。刚进大门,一个小男孩突然拽住我的胳膊,大声嚷道:“指挥官,买点西红柿吧!”我一怔,琢磨“不是认错人了吧”。朋友见状,笑着解释:“这可是塔吉克斯坦的一大特色,孩子管大人们都叫‘指挥官’,有点像咱们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师傅’或‘先生’。”果不其然,在市场转了一遭,我便当了十几回“指挥官”。
仔细观察后,我又发现,“指挥官”不仅是塔百姓最常用的词汇之一,而且该词在塔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昨天的内战,还是现在的民族和解,“指挥官”都是政治家夺取和巩固政权的依靠。而今他们又成为民族和解成败与否的关键。
在市郊一处军营,记者采访了名气最大的“战斗指挥官”之一——苏赫罗布·卡西莫夫上校。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一辆丰田“沙漠王”旋风般冲进院内。汽车戛然而止,两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牵着一条德国“黑贝”狗,从后门跳下来,两位身着戎装的女兵也款款下车。最后,身材瘦削、蓄着一撮八字胡的上校走下车来。值班军官跑上前去,立正、敬礼,高声报告“队伍集合完毕,等待上校检阅”。在众军官前呼后拥下,卡西莫夫走到士兵跟前训话。
卡西莫夫今年36岁,并非行伍出身。1980年—1985年,他在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念书,毕业后分配在杜尚别特教学校工作,主要是校正孩子口吃。他从小便迷恋跆拳道,1990年,在官方禁止情况下,他秘密组织了塔跆拳道行会,结交了许多喜欢舞刀弄枪的铁哥们儿。俗话说,乱世出英豪。内战一爆发,他便扯起一杆人马,逐渐成为“人民阵线”最英勇善战的部队,拉赫莫诺夫总统视他为左辅右弼。
卡西莫夫上校对总统奉行的民族和解政策举双手赞成。他在谈及和平前景时说,“根据协议,马上将有460名反对派士兵进驻杜尚别,我们将以平常心待之。我们是军人,军人应无条件服从最高统帅——总统的命令。国家还面临着重建任务,最近总统决定裁军30%,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我早就不想打仗,想与孩子们呆在一起,消磨时间。”
但并非每个指挥官都像他那样想。这就好比在切一块大蛋糕,先前已将它分割完毕,而现在突然有人想来重新分割,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当然要受到触动或损害。驻扎在南方库尔干秋别的政府军第一快速反应旅旅长胡多别尔德耶夫便是公开反对的一个。采访期间,他每天都在州电视台发表讲话,声言绝不允许反对派士兵带武器回来,他还要求总统将首都辟为非军事区。这位旅长曾屡次闹兵变,连总统也让他三分。
几个月前,这位旅长曾当众打伤部队驻扎的哈特隆州州长,并用武力撤掉了政府设置的关卡。在最近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拉赫莫诺夫总统十分生气地说,“他连我这个总统的命令都不听,太不像话了”。在场的卡西莫夫上校等指挥官当即声明愿跟他理论理论,话里话外的火药味很浓。总统却说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不同意见和冲突。的确,不少指挥官和政府官员在内战中与反对派结仇,今天却要一起共事,心理上必须做很大的调整。
由于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指挥官另立山头、各自为政的情形十分普遍。不少指挥官做生意,拥有自己的企业。不久前,卡西莫夫上校即以200万美元买下国家温泉疗养院。内战还使许多政府官员拥有私人卫队,配备有各类轻重武器。据说,仅在首都一地就有15个不受任何一方控制的武装团伙。
“指挥官现象”无疑是塔社会生活中的一大“怪胎”。在走向和平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言行将再次左右国家命运的天平。我们可以预言,只有当指挥官一词不再时髦时,塔吉克斯坦的和平与稳定才会得到充分的保障。(本报阿拉木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