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搏风击浪弄潮人——来自镇海炼化公司的报告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7
第1版(要闻)
专栏:

  搏风击浪弄潮人
——来自镇海炼化公司的报告之一
新华社记者胡宏伟柴骥程本报记者范伟国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人曾用这样的词句,赞颂出没于“势极雄豪”的钱塘大潮之中的吴越健儿。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控股的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在国内市场大潮中纵横驰骋,在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拼搏前进的特大型企业,又屹立在东海之滨,杭州湾畔。
当镇海炼化21年前在宁波郊区的滩涂上起步时,只是我国石化行业中不起眼的“小弟弟”。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经过历届班子和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现在公司拥有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800万吨和尿素年产能力60万吨,净资产54亿元,去年利润增幅和人均创利都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更令人振奋的是,镇海炼化大步跃上国际石油加工业竞争激烈的舞台一展身手:目前,镇海炼化已累计加工了世界各地的40多种原油,1996年加工的600万吨原油中,80%来自国际市场,产品30%以上出口,当年自营进出口总额高达8亿美元,居全国工业企业第二位。镇海炼化成为目前中国加工进口原油品种最多、数量最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几个炼油企业之一。
一些享有盛誉的国际金融证券机构评价称,镇海炼化“是亚洲炼油厂的佼佼者”。
这一巨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企业主动地投身竞争,自觉地走向市场,从而顺利地实现了体制转变。
从企业内“自转”到围绕市场“公转”
一间10余平方米的卫星信息监控室,打开了镇海炼化联通世界的窗口。80年代中期起,镇海炼化相继与国内几十个商情网联通,1993年加入了全球最大的石油信息服务机构普氏电讯网。去年以来,公司不惜重金,又加入了道—琼斯实时信息网络。由于时差,纽约、新加坡、伦敦三大国际油品交易所每天轮流开盘、闭市,镇海炼化的监控室却24小时昼夜工作。电子屏幕上,数据瞬息万变,世界油品市场脉搏的每一次微小颤动,这里都一目了然。
每时每刻,数以万计的信息数据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国,源源汇集镇海炼化商情中心,经过分析处理,迅速传送至公司决策层的电脑终端,再由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人当机立断、决策拍板。
一位参观者连连惊叹:“镇海炼化的太阳永不落。”
炼油企业80%左右的生产成本取决于原油价格。再像过去那样只盯着工厂围墙之内的一亩三分地埋头拉车,以不变应万变,显然是不行了。用镇海炼化人的话讲,企业一定要从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中心的“自转”,嬗变为紧紧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公转”。
去年6月,镇海炼化决策层经过对国际形势和市场走向的分析,判断油价看涨。他们利用国际油市短暂下挫的时机,果断地以每桶19.3美元的价格一次购入中东原油500万桶。果然,不久之后,国际油价一路飙升,镇海炼化却“稳坐钓鱼台”。年底算帐,去年全年国际较有代表性的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涨幅达21.22%,而镇海炼化同期进口原油成本仅上升11.77%。这一起一落之间,消化了当年减利因素约2亿元。
每年第二季度,镇海炼化就开始组织编制下一年度的综合计划,将技改、基建、大修等各环节统筹安排好。但是,严密的计划并非僵死不变,他们在实践中对计划实行适应市场变化的滚动管理。企业产销部门坚持日碰头、周调度、旬平衡,始终对市场保持快速、灵活的反应。生产部门则紧紧相随,各种原油的优化加工方案都存入计算机,调整全厂生产工艺参数、更换一个油种只需要8个小时,确保了公司对商业机会的有效捕捉。
不等不靠的“惊险一跃”
今天已初步走向世界市场的镇海炼化公司,在体制转轨的撞击下,也曾有过揭不开锅的尴尬与磨难。
投产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镇海炼化,当初一直享受着国家包原料、包销售、包盈亏的“三包”政策。80年代初,国内原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安排给镇海炼化的平价原油仅相当于它加工能力的30%,生产装置低负荷运行,每年差不多要停工两次。
1983年,国家为加快石油工业发展,决定对原油价格实行“双轨制”:油田计划外超产原油可高价销售,炼油企业用高价原油加工的汽油、柴油,实行“高进高出”。
这一举措今天看来已毫不足奇。但在连普通百姓吃的食油还要凭票供应的14年前,不啻是“石破天惊”。闻所未闻的高价油敢不敢要?加工出来的产品又往哪儿卖?卖不了怎么办?公司决策层激烈争论后统一了认识:原油价格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与其被动坐等、抱怨,不如主动迎接挑战,向市场要生存权。
当时的厂长孙玉宝带领销售人员兵分几路,北上杭嘉湖,南下闽粤琼,四处奔波、打躬作揖当起了“卖油郎”。走了千山万水、说了千言万语,终于在珠海、厦门为高价油品打开了销路。
这一年,镇海炼化吃进风险莫测的高价原油56.5万吨,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当年,利税比上年整整翻一番。
1988年12月10日,新加坡“海王号”油轮满载着5万吨马来西亚塔比斯原油,驶抵镇海炼化的自备码头,揭开了公司承接海外油来料加工的第一幕,这一走向国际市场的尝试同样取得了成功。镇海炼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敏锐地感到:随着国门不断敞开,国际炼油业的激烈竞争日益迫近。只有及早把握世界市场的脉搏,才能争得主动。经过争取,他们又陆续开展了原油进料加工、一般贸易加工,镇海炼化已成为石化系统第一批拥有外贸自主权的企业之一,赢得了领先一步、拓展市场的主动权。
回顾这“惊险的一跃”,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家仁感慨地说:“过好市场关,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不能靠国家优惠政策的保护来过市场关,也不能等市场环境变好了再去过市场关。”
向国际市场要机遇、要发展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海外石化大公司接连叩击国门,使镇海炼化上下深深感到,不能只满足于在国内争输赢。身为国家“脊梁”的大企业,有责任与国际强手比高低!竞争较量的最终发言权,是由规模和实力决定的。原料从国际市场上来,产品销到国际市场上去,发展所需的巨额投资又从哪里来呢?镇海炼化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1994年12月,经过股份制改造改组后的镇海炼化,成为我国特大型炼油企业中第一个在境外发行国企H股的上市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赢得了海外投资者的积极回应。镇海炼化借此迅速筹得资金14.28亿港元,7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扩建改造工程顺利上马。市场不仅仅意味着风险与挑战,更孕育着无数机会和希望。利用外资进口资源创造效益,国际市场向镇海炼化人展示了一片诱人的海阔天空。循着成功的尝试,他们乘势而上。为加工国外含硫原油,新增800万吨年能力,是镇海炼化公司跻身世界炼油业先进行列的“腾飞工程”。这个计划已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解决这一工程所需的外汇,去年10月,经国家批准,镇海炼化又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顺利发行了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满足了上规模、上档次的外汇需求。
面对市场惊涛一次次的拍打,镇海炼化公司搏风击浪,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形象和风采!
(附图片)
压题照片:浙江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雄姿。
新华社记者蔡志培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