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争奇斗妍满园春——第二军医大学学科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3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军医之光

  争奇斗妍满园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科建设纪实
崔耀中艾笑
第二军医大学乘风直上,在短短的五年间,创下了令人惊叹的记录:“863”计划课题名列全国医科院校之首;培养了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得了5个全军院校或全国高等医科院校学科建设第一的成绩;1996年,囊括了首届全军医疗成果全部两个一等奖。
“55岁穿军装,入伍3年当少将”。他就是原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现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傅继梁。傅继梁长期从事分子遗传工程研究,卓有建树。学校为了加强这一世界前沿学科的建设,引进这位人才,振兴一个学科。使这位老专家穿上了军装,由他担任副校长并兼任分子遗传实验室主任。从此,这个学校的遗传学科成为博士学科点,获得10多项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该室于1996年获得“863”计划研究课题。
从事免疫学研究的曹雪涛博士,由于研究成果丰厚,年仅28岁就由讲师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4年之后,他成为我国医学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合作引进外资2000多万元,成立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办了《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5年来,学校有6人入选“全国百名医药青年科技之星”;2人获上海市科技精英奖;7人列入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资助;12人荣获上海市“银蛇奖”;4人被中组部和国家教委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名中青年专家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明星。生物教研室陈宜张教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潜心研究论证,为揭示大脑奥秘打开新的突破口,打破统治学术界30多年的内分泌传统理论,国际医学界评价他“站到了神经生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1995年10月,48岁的陈宜张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几年前,访美学者郭亚军,在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种能够识别癌细胞的新型疫苗。学校党委积极支持他的设想,同意他在国内外同时搞研究,并帮助他在上海、广东、广西建立了3个中外合作研究基地。郭亚军带领中美学者往返穿梭于两国的研究基地,逐步形成了促进中国科研与国际先进科技接轨的“哑铃”式科研模式。到目前为止,二军大的各学科都普遍采用了“哑铃”模式,先后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
长海医院烧伤科,先后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设立研究基地,在世界上率先提出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调控伤面愈合,他们救治大面积Ⅲ度烧伤,引起世界的瞩目,德国传媒以《向中国学习》为题载文介绍这一成果。到目前为止,他们救治烧伤患者1万余人,成功率达到98.8%。这项成果也荣获了我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医大附属长征医院廖万青教授,以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特区速度”,两次发现国际上新的致病真菌,1996年,他主持抢救国内外罕见的特重性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获得成功,填补了有关研究的多项空白,使我国真菌病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共获得两项国家、军队的科技成果奖。
对于具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学校给予优先投入、加快发展。对中科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学校先后为他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13000多平方米的肝胆外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使这个学科加快了发展速度,并通过名人效应吸引了数千万元的捐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