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在许多剧场门庭冷落,面对困境慨叹“行路难”时,北京朝阳剧场的红火景象让人为之一振——剧场如何走出“怪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30
第10版(文化)
专栏:

在许多剧场门庭冷落,面对困境慨叹“行路难”时,北京朝阳剧场的红火景象让人为之一振——
  剧场如何走出“怪圈”
本报记者卢新宁
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朝阳剧场或许算不上一流。然而,近年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兄弟”,却很让一些“大哥哥”生出一些敬意:这里一年365天天天有演出,效益在同行业剧场中名列前茅,名气在北京越叫越响,“看杂技到朝阳”,已经成为京城夜生活的一项内容。
朝阳剧场为何能在市场的洪流中从容飞渡?剧场经理杨光环一语道破:“重要的是文化市场定位。剧场选准演出项目,适合群众的欣赏口味,就是找到了定位;定位找准才有出路。”
“第一家旅游演出剧场”,在与市场痛苦的碰撞中,找到了定位。
剧场这个字眼对于京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确实是越来越生疏了。在城市居民越来越缤纷的文化生活中,热闹的梨园胜景仿佛已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怀旧,映衬出今天剧场门前的冷落。
始建于1984年的朝阳剧场在京东也算是大剧场,共有1360个座位。80年代后期,被推向市场后的京城剧场普遍产生了生存危机,朝阳剧场也曾遭遇同样困境。“困”则思变。朝阳区委、区政府、区文化局领导面对这种状况大胆革新,朝阳剧场于1988年在北京市26家剧场中首开先河,第一个实行公开招聘经理,开始承包经营,率先在摸索中找到了拓展生存空间的道路。
有人说电视是剧场衰落的原因,可朝阳剧场新组建的领导班子认为,电视里听戏看节目与进剧场毕竟是两码事,身临其境共同参与的那种感觉是电视无法给予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票价几十元一张,普通百姓承担不起,可人们掏钱购物的潇洒劲儿比什么时候也不差;还有人说眼下节目质量不行,可我们越来越多的艺术团体在国际上拿大奖。要走出“怪圈”,不能敞着大门,坐等观众,而应该深入市场调查群众想看什么,找好市场定位,确定靠什么“养”剧场。
朝阳剧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边。四周遍布高中档饭店、外国驻华使馆和各大公司、商厦,交通便利。外国游客白天逛长城、故宫,尽兴而归,夜生活却不甚丰富。朝阳剧场敏锐地从中看到了新兴旅游业为文化市场提供的发展空间,决心开拓旅游演出市场。
朝阳区委、区政府、区文化局对剧场的设想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朝阳剧场于是在北京市第一个搞起了“旅游演出”。起初3年是京剧、歌舞、杂技、民乐,后来看到杂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对游客最有吸引力,便渐渐固定在杂技表演上。慕名而来的观众使剧场渐渐活了起来。用剧场人的话来说,这叫作“从市场中总结出规律,再把规律交给观众”。
“抓管理创三家”,在与市场艰难的磨合中,看到了希望。
定位对了,管理跟不上,一样没有发展。杨光环他们坚信,管理出效益,这是剧场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继而壮大发展的根本保障。朝阳剧场先后制定了服务达标规范和技术管理规范,并且提出了“创三家”,即创建观众之家、演员之家、职工之家,搞好优质服务。
剧团是联结剧场和观众的桥梁。要把高质量的演出节目呈现给观众,必须为剧团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朝阳剧场的服务是全方位的。从排练时间的商定,到服装道具的存放、外地剧团演出的住宿乃至演员演出时的安全,无不精心周到。一封来自剧团的感谢信这样写:“贵剧场虽不豪华,但令人舒适,热情的服务使我们保证了演出质量,让我们找到了感觉,你们是最好的演员之家。”
朝阳剧场每年平均接待观众50多万人次。针对旅游外宾观众多的特点,他们特邀英语教师对职工进行培训,并且坚持服务人员从职高毕业生中遴选,以保证用标准的英语与外宾交谈。良好的服务换来的回报是纷至沓来的观众,他们先后与全国1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业务联系,与80%以上的一、二类旅行社签订了协约。
多年来,朝阳剧场圆满完成了许多重大接待任务和演出活动,如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第一、二届全国艺术节演出等,被市演出协会评为“创优”先进单位,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单位的称号,并受到文化部的表彰。
“看杂技到朝阳”,在与市场热切的互动中,焕发了活力。
如今,每到夜晚,朝阳剧场亮起的“精彩杂技”霓虹灯为京城闪烁的万家灯火增添了一分亮丽;剧场旁满载观众的各大旅行社车队常常排到500米外。
朝阳剧场在市场的激发下焕发了活力,不仅成为国内高水平的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和知名演员聚集之地,而且吸引了外国艺术团体的匆匆步履。近10年间,朝阳剧场接待观众500万人次,固定资产增加了480万元,经济收入每年以近15%—20%的速度递增。
更有意义的是,朝阳剧场不单养活了自己,还为一批剧团提供了演出机会。从中国杂技团,到北京、辽宁、内蒙古、四川等地的优秀杂技团,欣喜地在朝阳剧场找到了艺术之花盛开的沃土,民间艺术在这个舞台上竞开奇葩。过去请不进来的一些艺术团体,现在竞相要求安排演出。
1996年春节前后,朝阳剧场格外红火,平均上座率达到90%,有时一天还加演双场。仅11月份就接待十多个大型团队,有的场次因为观众座无虚席,只好把临时来的观众介绍到别处去。从全国劳模到斯洛伐克总统、以色列议长、加拿大议长,朝阳剧场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剧场知名度大增。这近年来少有的盛况,像一声春雷给沉闷的演出市场注入了活力。
正如朝阳区文化局负责人所说:“朝阳剧场的改革是在拓展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满足需求,促进繁荣的思路上进行的。”朝阳剧场近10年的探索为演出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如今,京城不少剧场也陆续选择了专项演出,确定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了听京剧去梨园剧场,听音乐会去北京音乐厅,看话剧去首都剧场,看文艺演出去国际剧院的格局。剧场又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