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成果转化三步曲——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学员剖析“哑铃模式”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3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成果转化三步曲
——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学员剖析“哑铃模式”侧记
刘映
前不久,在国家行政学院电教大教室里,一部题为《哑铃是怎样构筑的》的电视专题片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省部级学员的极大兴趣。电视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只有30万元固定资产的部队家属小厂,因其成功地将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仅用15年时间,就发展成总资产2.9亿元,固定资产6900万元的国有大型企业,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创利税6444万元,人均创利税25.8万元。这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事例,被人们称作“金陵现象”。在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次省部级干部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专题研究班上,整天和效益、利税打交道的工业行家们被这一典型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南京金陵制药厂,成了研究班“研究”的对象。
一个成果开发出来后,如果不把市场也随之开发出来,这个成果就无法创造商业利润。在实践中,金陵制药厂总结出了成果转化的三步曲,即科技成果应包含实验室成果、产品成果、商品成果三个部分,只有全部走完了这三步,才算完成了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在三个成果理论的基础上,1996年10月,金陵制药厂在全国率先明确提出“哑铃型”,这个一头抓产品开发——科研,一头抓产品销售——市场,用生产连接这两头的全新的企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模式。来自机械工业部的一位负责同志评价说,这是我们企业的发展之路。
金陵制药厂厂长、兼集团公司董事长江中银认为,市场是决定成果能否产业化的重要前提。1982年,当江中银接任南京军区“五七”家属药厂厂长职务时,这个厂连基本生存都难维持。要发展,必须得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那时候,一般的成果大企业瞧不起,小企业买不起。金陵制药厂当时的高人一筹之处在于,他们在自己不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时候,超前地明确了必须与科研单位合作的指导思想,勇敢地买下了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的一项高科技成果,既是中药又不等同于传统中药的中药静脉滴注剂脉络宁注射液的生产专利权。但买下了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金陵制药厂1983年购得产品生产专利权后,完成了中试,完善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等,1986年投产上市。他们靠着在扎实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坚定信念,用停发职工奖金筹集起来的两万元钱,破釜沉舟地做了一次广告宣传,然后趁热打铁,派出销售人员四面出击,狠抓销售,脉络宁注射液才终于被市场认可,销售额从此一年一个台阶稳步上升,脉络宁注射液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后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的典型范例。
谁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为什么本该趋之若鹜的科技有时候却备受冷遇?为什么有的人还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为什么有人花了钱却得不到回报?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在省部级干部研究班上,学员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成果转化之路上太多沟沟坎坎,成果价值认定问题,转让双方利益分配问题,成果的市场前景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转化夭折。因此,成果转化被视作一条通往光明的理想之路,但也被视作一条危机四伏、充满艰辛的困难之路。但这又是一条不能不走的路。
研究班上各省、部主管经济的领导说得好,政府为推动这项工作,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果转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营造的是一种环境,真正对转化起直接作用的是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在转化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国家明确强调科技成果转化要以企业为主体。金陵制药厂成功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有非常明确的主体意识,所以能识大体,顾大局,敢冒风险,敢承担责任。由此看来,金陵制药厂被国家经贸委推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典型不是偶然的,它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它所走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走的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