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银根还能放松吗?——经济形势述评(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7-30
第1版(要闻)
专栏:

  银根还能放松吗?
——经济形势述评(一)
本报记者施明慎
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效益趋于回升。但是,部分国有工业企业亏损状况依旧,销售平淡、开工不足、资金周转缓慢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于是社会上又出现了放松银根的呼声。
并非货币供应总量不足
要求放松银根,原因应当是货币供应总量不足。那么现实情况究竟是怎样呢?
截至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8155亿元,增长18.1%,其中上半年共增加3944亿元,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全部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为25674亿元,增长27.6%,增幅比4月底高6个多百分点,呈加快态势,表明企业支付能力不断增强。
另据各地典型调查,1996年中央银行两次调低银行贷款利率,影响市场利率下浮,使企业筹资成本平均下降3%至5%。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5000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问卷调查得知,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掌握偏严的比重大大下降,大多认为贷款掌握适度。此外,各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充裕,资金备付率平均在8%以上,各家银行不愁没有规模,不愁没有资金,愁的是找不到好的贷款项目和对象。
再看货币供应量,到6月末,尽管储蓄存款增幅明显回落,但代表货币供应总量的广义货币M2余额仍为827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比上年末低6.2个百分点;与经济景气密切相关的狭义货币M1余额为310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6%,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市场流通中现金M0为91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
种种数据和迹象显示,当前信贷资金投入适当,企业存款稳步增加,商业银行头寸宽裕,货币供应量的各个层次指标保持了适度增长的势头。这就是说,部分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并非由于货币供应总量不足,问题主要出在结构失调、效益低下上。
资金谁松谁紧?
从总量上讲,资金供应是充足的。但就具体企业而言,则松紧各异。
进入第二季度,企业存款开始回升,增加较多的主要是邮电、通讯、电力、交通运输、铁路等垄断性行业,以及一些大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一些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过剩或濒于破产倒闭的企业,存款不仅未增加,反而越来越少。
受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指引,各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重点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倾斜,并争相提供各种优惠、周到的金融服务,这些企业资金较为充裕。而一些小型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则不在必保名单之列,资金相对紧张。
产品适销、效益较好的企业,银行一般都乐意贷款支持或同意签发承兑汇票、办理贴现,他们毋庸担心资金问题。产品积压、重复建设、扭亏无望的企业,是银行贷款严控的对象,资金叫紧之声最为强烈。
地处沿海、经济结构偏向轻型、新兴工业的地区,投入少见效快,资金较为宽松,周转较为顺畅。边远或经济结构偏向重型、老工业基地及军工企业较集中的地区,设备陈旧落后,产品进步断档,资金相当窘迫。
此外,历史包袱沉重、负债率高,资金占用不合理、被挪用,也是部分企业资金捉襟见肘的重要原因。
部分企业资金紧张,说到底是结构问题。多年来,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都导致了宝贵的资金资源大量沉淀和浪费。
放松银根,恐非良策
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根子并非货币供应总量不足,如果一味要求放松银根,片面强调资金注入,其结果将是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倒有可能又支持一批积压产品的生产,更助长社会资源的浪费,更加剧结构失调的矛盾,最终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多次强调,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控制总量,调整结构,适时调节等多方面内容,而不单是控制信用总量,换句话说,坚持适度从紧,并不是一概紧缩银根。通过信贷政策和其他金融手段促使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信贷资金重点向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国家重点工程倾斜,尽力满足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严格控制对生产积压产品、重复建设、扭亏无望企业的贷款,就是“从紧”在信贷方面的体现。
今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抓大放小,企业资产重组步伐加快,资源、资金和生产能力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目前,120户试点企业集团的资金、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所占比重均在全国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的1/4左右;前4个月,国务院确定的512户重点企业的利税总额为732.6亿元,占国有独立核算企业利税总额的90%以上。在市场机制的牵引下,一些国有企业认真实行“三改一加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主动转产市场热销产品,压缩相对过剩的生产,呈现出存货减少、效益上升的势头。这表明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风雨中得到了锤炼,在从紧的环境中适应能力增强,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有成效的。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同时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暴露。专家认为,当前的政策取向,不应是放松银根,掩盖矛盾,而应抓住企业改革与调整进入实质阶段的契机,继续“从紧”,灵活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加强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推动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