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军号声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1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军号声声
曲实强
今天,能把军号吹得足以同战争年代司号手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逼真,用军号调动部队冲锋陷阵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随着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延伸,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军营里的号声已不再是号手吹出,而是用唱片或磁带播放的。
一参军,我就被分配到了广播室放广播。所以,我与军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就是和平年代的“号手”。作为和平年代的“号手”,我更喜欢前段时间播放的老抗战影片中冲锋号的声音,自然、恢宏、气势磅礴。我觉得军号在抗战影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虽然演员们的演技有些呆板,但这一点儿都不影响人们去欣赏那火药味十足的军号声,老八路听后依然像当年冲锋时一样,亢奋不已。相反,近些年拍摄的抗战片,大概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各种类型的演员,特别是号手,根本找不到“抗战”的感觉,老八路看后头摇得像拨浪鼓:太假,太假啦!
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里的一艘艘军舰、潜艇,以及陆地上的一排排飞机,可以引来中外游客的阵阵惊叹,但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剑拔弩张的舰艇飞机编队,劈波斩浪奔向大洋痛歼来犯之敌。军号声的演变,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军号的旋律,而是烘托军号旋律的社会氛围。出于好奇,我问一位老将军,战争年代大部队冲锋时,司号手有没有把冲锋号吹跑了调的。老将军告诉我,那是家常便饭。
但这跑了调的军号,照样可以号令三军。相反,今天军乐团的号手在表达“冲锋陷阵”时,虽然很难让人们联想到“拼刺刀”,但这一点儿都不影响观众对他们的喜爱与尊重,因为他们没有跑调。他们嘴里吹奏出的是一种“演义”了的战争,这种战争更容易被和平时期的人们所接受。
但是,和平年代与战争年代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当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涌起时,行动的方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迷惘的现代人又开始回味军号时常响起的战争年代中,人们的那种朴实与真诚。就像当初军号声渐渐消失时不易被察觉一样,近些年来各地形形色色的军乐团,又在不知不觉中应运而生了:农民军乐团、儿童军乐团、女子军乐团……不论是结婚典礼还是老人去世,以及企业典礼饭店开张,悠扬的军号声又开始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回荡。
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只有军人的生命行为才能与军号的节奏构成和谐,他们的人生才充盈着与众不同的韵味的话,那么,和平时期因为有军人们的存在,战争离人类越来越远。而昔日高亢、昂扬、弥漫硝烟的军号声,也因此多了许多轻松、温柔,为今天的生活平添更多的色彩。
前不久的《解放军报》报道说,1949年10月1日,吹响开国大典的那把军号,已被老战士郭志忠作为“永恒之物”,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
战争年代的军号,已镌刻在人民心里。
中华民族的航船,永远载有那个年代的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