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重走陕甘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1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重走陕甘宁
刘成章
1997年6月初,我和几位文友一起闯进了当年的陕甘宁边区的疆域。哦,陕甘宁!陕甘宁!只要呼唤着这个名字,就像呼唤着亲爱的母亲,亲爱的母亲就伸出了温热的双臂,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了。随后她赶忙搂柴,赶忙做饭,而且一边还说,筐里有瓜子,瓮里有枣,想吃什么,自己动手!
好慈祥好疼儿的母亲啊!
母亲的山川里,已经不见了当年开荒的号子,不见了当年抬担架的脚步,不见了当年欢呼胜利的火把。喧闹而辉煌的一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她的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似乎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这儿那儿,掘煤的风钻隆隆响,采油的井架高高耸,通向北京和西安的输送天然气的管道,正在加紧铺设。一批又一批的专家赶赴这里。他们说:陕甘宁的这些矿藏,其储量之多,其质量之优,是惊人的。陕甘宁是中国的宝地!
哦,在本世纪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普天下又将欣喜的目光,第二次地投向这里!
是的,这真是一块神秘而魅力无穷的土地。我们民族昔日的光荣和骄傲,是和她连在一起的;我们民族的新的光荣和骄傲,又和她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我们来到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曾驻扎过的青阳岔。领袖们宿过的窑洞还在,但是,它的近旁,新潮建筑座座耸起,而且,还有了一个简朴而宽敞的油田指挥部。
天黑了的时候,我们被山头华灯闪耀的井架所诱惑,便向指挥部要了辆越野车,向上攀去。我想起了当年。当年,也是这样一个夜里,敌人扑来了,领袖们便动身,就走在这个坡上。回头看,敌人在村中燃起了篝火,近在咫尺。由于深知这儿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利于我,领袖们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容自若。而正是在这从容自若中,中国历史演出了最伟大最壮观的一幕!
我们登上山头,站在井架之下,不料这座井架转瞬对我们已失去了诱惑力,因为我们的视线已被满山遍野采油的电灯所诱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埋藏在陕甘宁边区地下的石油如江河澎湃,钻钻下去都不落空,在国际性的能源生产竞争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容自若地演出中国历史上新的最伟大最壮观的一幕了!
陕甘宁,你是中华民族的一块风水宝地!
遥想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之时,经过长征的那支英雄的队伍,在这儿与陕甘红军会合在一起,发展壮大,养精蓄锐,英勇出击,最后硬是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内外敌人,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其原因除了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铸成的政治力量和战略战术力量之外,不能不说是还得力于这块土地的文化力量。毛泽东后来常常怀念的陕甘宁边区军民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正是那种力量的生动体现。现在,我们只要看看踢天破地腾起黄尘的安塞腰鼓,就会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它为什么会所向披靡了。
全国解放之后,这儿冷落下来了。她被人们称为“老少边”,而谁都知道,“老少边”是贫穷的代名词。但面对天下怜悯的目光,她感到了不曾被深刻认识的屈辱,她从她的地下发出阵阵声音,那声音在唱:“山里的黄土天上的云,炸油糕的火焰呀我的心!羊肚子毛巾包冰糖,你要是不信呀就解开尝!”那是真的。因为远古时这儿的地质,也是经历了一番大的动荡和痛苦的。曾经有过三次造山运动,两度变为大海,连黄河都曾经或是内陆河,或是流在现今的山顶上的。从晋陕大峡谷中,从峡谷中磅礴而下声震十里的壶口瀑布,我们约略可以窥见当年的一些蛛丝马迹。大量的森林和大量的微生物,埋在她的地下,而且经历了酷烈的高压和强烘。于是她的外表瘦弱的胸膛里,乳汁便如河似海了。这样的地方,当我们这东方巨龙需要腾飞的时候,怎能不及时地提供充足的能源,献出煤,献出油,献出像我们民族的元气一样喷涌的天然气呢?
哦,陕甘宁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一样,重新把我们吸回来了。
陕甘宁还继续以她的延安精神,不断给我们充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陕甘宁,她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与现实的象征。
千百年来,这块风水宝地苦苦地等着我们,而我们也在苦苦地等着她;但一次又一次,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灵性,我们与她失之交臂了。
可是我们对这块风水宝地上的精神和物质的宝物,只能逐步发现。
从来好事多磨,发现更复如此。比如安塞腰鼓吧,它千百年来就是存在于安塞的,而安塞离当年的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只有45公里。在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光辉指引下,当年革命的文艺家们对民间文艺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搜寻,然而还是珠遗苍凉。直到党中央进京将近三十个年头,它才轰然出世。再比如煤和石油吧,它们本来早已给我们递出信息。煤,党中央在时就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之说,而石油更早,宋代科学家沈括就是在这儿发现它而为它命名的。但它们的浩瀚的储量,几乎是在安塞腰鼓向着外部世界踢响头一脚的时候,也才千里雷声万里闪,狂喜了整个中国。
而现在谁敢说,陕甘宁这片土地,我们民族的这个宝葫芦,已经被我们倒完了呢?她就不会在下个世纪或更遥远些的某个早晨,再倒出一两个惊天动地吗?
时而风起,风携带着鸡鸣狗吠之声,撩拨着我们的衣襟。我们的生命一直被母亲的深情和母亲的爱所引燃,风助火势,于是我们在这块土地上边走边说的时候,只觉得火不熄,热不竭,脚步轻快,语言闪光。
走遍母亲的家前家后,看了母亲新栽的树,新修的路,新开的矿井,无不为母亲的辛勤劳作和质朴的情怀而感动。临别的时候,母亲问:有收获吗?我们说:收获太大了,整个心灵都装满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