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深情绵绵意浓浓——“红嫂”后人拥军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2
第2版(要闻)
专栏:

  深情绵绵意浓浓
——“红嫂”后人拥军纪实
吕宜智冯尚存
当年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明德英的后人们,以“红嫂”为榜样,发扬拥军传统,用实际行动谱写出新的拥军篇章。
明德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下有三个孙子和两个孙女。他们中有四人参过军,并都在部队入党。长子李长俊1955年参军,1958年复员回家担任村民兵连长,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他在带领民兵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重视培养挑选优秀青年民兵应征入伍,先后向部队输送新兵52名。
新兵一走,李长俊又开始为他们的家属操心。他家住在李家林,离村3里多路,为照顾好军人家属,不让在外当兵的人分心,他一天到晚“泡”在村子里。谁家缺了粮,谁家没钱花,谁家有了病人,他记得比自己家里的事还清楚。他带领民兵帮助军属生产,护理病人,挑水、打扫院子、包饺子,陪年午更,把军属当成亲人。为使拥军优属工作制度化、长期化,民兵连里还专门成立了军属服务小组,他兼任组长。由于他们的工作开展得好,横河村连续十几年被地、县、乡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在沂蒙山区成了有名的“拥军村”。
1985年,明德英老人已是83岁高龄,加上她本来就是个哑人,想为边防官兵做点什么事情的打算,就落在了李长俊的妻子赵法兰身上。赵法兰叫上她的两个女儿,一道为边防官兵纳鞋垫。鞋垫在县妇联帮助下寄走不久,边防官兵便接二连三地寄来不少回信,来信说:“看到红嫂家人亲手纳出的鞋垫,觉得格外亲切,备受鼓舞。”
1994年,临沂驻军某连来马牧池野营训练,夜宿在马牧池西河里。李长俊一家得知后于心不忍,找到部队首长,请部队搬到家里来住,部队首长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训练,上级规定,野营训练不准驻村。”他们这才放弃了这个念头。为了叫亲人们夜里睡好,白天吃好,他们把家中的秫秸、玉米秸、干草挑去,为战士们搭铺,送去了花生、地瓜、鸡蛋、豆腐等食品。官兵们无不深受感动。
近年来,有些人觉得当兵吃亏,不挣钱,划不来。李长俊和赵法兰却先后将他们的两个儿子送往部队当兵。为使儿子不分心,安心部队工作,家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从不写信告诉儿子。因为在他们夫妻眼里,支持了儿子工作就等于支持了部队工作;而支持部队工作,没有比这更光荣的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在部队双双被评为“优秀士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