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等闲采得花成蜜——彭茂吾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等闲采得花成蜜
——彭茂吾印象
本报记者贺广华
彭茂吾是那么一种人,一种认定目标便全心全意去做的人。
41年前,当他还是一个12岁的山里娃时,便自己设计了第一本集邮簿。此后,尽管人生之路曲折多变,这一爱好以及这部邮册,却一直保存了下来。他说:“无论做什么,只要坚持不懈做下去,总能做出点样子来。”
年轻时候,彭茂吾热衷于花花绿绿的邮票。80年代后,他专注于信封和邮戳的收集。
那时,他已是湖南邵阳市副市长。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独自默默地从市政府已处理过的大量来信中披沙淘金;公差外出,一有闲暇就逛逛各地邮市;节假日休息,则关在家里分类整理,品味研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彭茂吾收集的渠道越来越广,积攒的信封也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他当了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家集邮报打探到他有此雅好,写了一篇专访,引来了不少的知音,使他的视野更开阔了。
一位哲人说得好,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在于缺少发现。彭茂吾从书架上取出一摞摞已分门别类整理过的信封,向记者介绍道:这是印有语录、口号、警句等的宣传封,这是镶有各种图案、标志的纪念封,这是五花八门的特种封……他一口气连说了十几大类,“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悄然刻下了时代变迁的烙印,忠实地记录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不起眼的邮戳,也同样美不胜收。各种邮戳形状、规格、字体、序号、数字等的千差万别及其演变更替,不仅清晰地勾勒了邮政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反映出邮政人员的精神风貌。而邮戳中的各种差错,也折射出邮政管理中的漏洞与失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小小的信封和邮戳,不仅千姿百态,亦妙趣横生,让人大开眼界。如今,他收集的各类特色信封,重达150多公斤;所收集的各种有价值的邮戳,洋洋乎蔚为大观。待资料齐备,彭茂吾有志撰写一部新中国的《邮政邮戳史》。
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目标。彭茂吾在专心收集信封、邮戳的同时,也喜欢收集剪报资料。翻开他26年前的第一本剪报集,扉页上有一段他用钢板自刻的话:“我愿不辞劳苦地驾着小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拾零……”
岁月悠悠,他的剪报集累积已有72大本,以平均每本20万字计,总计达1400多万字。
这些剪报集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他后来做了邵阳市市长,两年前又调任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在这些领导岗位上可说是游刃有余;他做报告写文章更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这份功力,外界很少有人清楚是怎么得来的。
其实,他想做的事还很多,只是时间太少了。比如养花,他也深得其中三昧,所栽的上百盆花,不乏上品。
彭茂吾的书房里悬挂着两根竹条,上镌一联曰:“茂林修竹,吾苑清风”,客人大都以为讨自某位名家,其实系他自撰自刻。从中也可印证他的风格和精神。
(附图片)
图为彭茂吾在整理信封。罗鹿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