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关于“七七事变”的起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2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关于“七七事变”的起因
赵淑玲张量李宗远
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史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举办的“纪念七七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初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日学者在关于“七七事变”起因的研究中,最大的分歧或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七七事变”有无计划及预谋的问题。中国学者运用日方的资料,对1936年至1937年上半年间的日本对华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经历了“确立→调整、失败→再调整、再失败→再确立”的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出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的历史必然性。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七七事变”后,欧美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不愿作出强硬的扼制,事实上是纵容了日本侵略行为。
对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国内政策以及日本对华经济掠夺问题,有的学者在对1937年至1941年近卫内阁的对华政策、策略的演变和实质作了深入分析后,认为日本之所以侵略中国,经济目的是其主要驱动力。学者们还就“满铁”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掠夺,而后对华北、华东等地刺探经济情报,“七七事变”后明目张胆地掠夺中国资源的强盗行径进行了无情揭露。还有的学者对日本和伪政权在沦陷区发行公债进行研究,认为这些公债是日本为支撑战争而发行的,基本上没有兑现,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抗战胜利后,这些公债按票面计算达471亿日元,这是当时日本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关于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问题,学者们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战时期存在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因此,对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特别是对正面战场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有的学者还就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和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地位、作用和影响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