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办的民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8-24
第3版()
专栏:

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办的民校
山西省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委员会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在一九四二年就开办了冬学,一九五二年转为常年民校,到现在已有十二年的历史。由于始终坚持着为生产服务的方针,西沟村的冬学和民校由小到大,逐步巩固和发展。今年,在全村合作化的基础上,由生产合作社办民校,使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和生产工作更进一步结合起来;从此,西沟村的民校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西沟村共有五十三户人家,二百三十七口人。在旧社会里,它是个极贫穷的地方,好年景人民才能过上个“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全村只有三个人上过小学,其中最好的也不过认识千把个字。解放以后,西沟村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了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又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带动下,自一九四三年起便组织了互助组,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一九五一年互助组发展为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随着生产的发展,穷沟变成了富沟,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了。一九五三年社内分红结果,社员收入一般都超过一九五二年(只有三户因为特殊困难未超过),其中一半以上的户数都超过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二百。
西沟村的农民业余教育工作,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逐步地发展起来。一九四二年,西沟村进行减租减息工作,为了要向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便成立了冬学。在以后几年里,冬学在支援前线,土地改革等各项中心工作中都起了积极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群众阶级觉悟的作用。一九五一年,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建立起来了。由于实行了土地入股、计划生产、集体劳动的结果,出现了好多需要文化的新问题,譬如小组的记工,保管员的记账,技术员的学技术等,因而群众学文化的要求便提高了。因此,在次年开展扫盲工作的基础上,便把冬学转为常年民校。一九五三年冬天,全村已基本上扫除了青年中的文盲,壮年中的非文盲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三。全社七个主要干部(社长、副社长、股长)有六个由文盲变成了非文盲。全村有三十来个人能阅读“华北人民”和“山西农民”报,能写条据,能记工账。
一九五三年冬天,经过宣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群众觉悟程度更加提高,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由原来的四十七户社员发展到二百零三户。生产合作社扩大和生产发展的新情况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人们对于文化学习的要求大大增长了。社员群众,特别是青年们,都普遍感到,不仅目前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需要提高文化,而且,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理想,更是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而干部们,则更加深刻地感到了这一点。例如林业股长方具生,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对培育幼苗,防治病虫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以及在多少平方亩内应植多少株树等技术问题,都掌握不了。上级虽然发下来一些讲解这方面技术的通俗书籍,但他刚刚识得一千来字,许多地方还看不懂。他说:“全社培植林业方面的担子全在咱身上,不好好学习可不行呀。”耕作大队长张小扁,现在虽说已能认得一千七八百单字(原来只识五十字),但写字很困难,又不会算术,而社里实行包工包产制,将土地按定工、定员、定时、定量分包给劳动小组,这个工作很复杂,要计算土地、产量、人工、肥料等,各种表格如“投入生产资料表”、“施肥表”、“记工表”也很多,这个工作作不好,就影响全队的生产,他也感到很吃力,感到不学习便要被工作抛在后面。负责全面工作的如李顺达、申纪兰等,更感到四十来户的社一下扩充到二百多户,由一个自然村发展到全乡各自然村,这二百多户的家务,这么大的摊子,再靠过去那种光凭嘴和腿的领导方法是绝对不行了。他们现在虽也认识一千五六百字,但拿笔还很困难,别人写的字潦草点便认不得了。同时对广大社员急需大力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以巩固和提高社的工作,改进技术、提高产量。这样民校工作便成了生产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但是,由社的扩大所带来的繁忙的社务和紧张的生产工作,却使民校工作和生产工作之间在安排上发生了许多矛盾。需要文化——这是一个方面;但又挤掉文化——这又是一个方面;这便是当前农村生产工作和文化工作之间存在的问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社里召开什么干部会议,正好冬学也打锣上课,结果闹的两面人都没到齐,互相抱怨。这样学员缺课现象就很严重,尤其是干部缺课更多。据去年十二月份统计:文化班三十个学员中在社内任干部的九人,劳动小组长五人,他们因开会关系,
一月内缺课十三次的三人,缺课九次的五人,缺课五次的四人,缺课三次的两人。上面说过,方具生多么想学好文化,可是两个月内他只上了五次课。此外,还有一些多年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如业余教师换工问题,民校经费问题等也得不到解决。这些矛盾不解决,冬学工作便不能发展,也会影响到生产工作的发展。
今年春节以后,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创始了合作社办民校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效果,顺利地解决了上述矛盾。概括说来,农业生产合作社办民校有下面几点好处:
一、民校工作统一归社领导以后,组织领导加强了,学员们的学习劲头提高了。今年,在社的全面计划中对民校工作也制订了计划和提出了各项要求。这些要求虽还不够具体,但已有了开端。社的计划中规定,所有社的主要干部都要做到“两管”,即管生产也管学习。文教股并要每月开会一次,定期检查民校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在每月社员小组检查生产工作的会议上,也要检查学习情况。李顺达不论到那一组领导生产,同时也要检查学习,他自己也每天坚持学习。申纪兰领导的妇女劳动小组,不论生产和学习较前更为积极,她们在作活中还互相问答问题。她们小组里有五个妇女当上了生产和学习的“双模范”。西沟村本是两个庄子,相互距离有四五里远,到农忙的时候,沟内学员便无法到民校来学习,过去沟内在名义上也组织了学习小组,说是分散学习,实际上因为无人负责而陷入自流状态了。现在文教股委托沟内两个劳动小组管生产也管学习,再加上业余教师的不断检查,使沟内的十五个学员坚持了学习。
二、根本上解决了生产和学习时间的矛盾。因为合作社自己办民校,就有可能根据全面计划,按季节统一安排学习、生产和各种会议的时间。例如,西沟老社,在今年阴历四月的时间安排是这样:逢十开社务委员会议,逢五开社员代表会或农业技术研究会(除开会外还要上文化课),逢二逢八进行社内政治教育。另外留四次机动会议时间,如不开会就组织社员收听广播,其余为文化学习时间,没有特别事情,保证不打乱制度。在开社务委员会、社员代表会时,其余社员仍上文化课,缺课的实行领课、补课制度。这样每月可上二十次文化课,黑夜全班在一块学习一小时半。这样,既保证了干部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的时间,又满足了社员学文化的要求。
三、学习内容可以密切结合生产和中心工作,教学中也可以密切联系社员思想。例如,政治课方面,今年在认购建设公债、订粮食预购合同以及号召社员们养猪等工作中,民校均能及时配合、起到教育群众、提高社员政治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帮助完成了工作任务;在文化课方面,为了满足社员们的要求和生产的需要,增加了算术、技术和写作教学等课目,由社里聘请小学教师代教算术课,聘请县区住村干部讲农业生产技术课。当种秋禾的时候上了一课“毒谷”,学员们下了课按照讲的在地里便作开了,在二百一十五亩秋地中上了三百四十斤毒谷,结果出苗很好,没有发现缺苗断垅现象。为此李顺达在总结秋种的大会上还把这一事实列举为生产和学习结合的范例。合作社为了帮助提高业余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不影响小学工作的情况下,帮助小学教师和义务教师共同组织了一个备课小组,每月逢一逢五日由小学教师帮助业余教师备一个钟头的课,和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过去民校中的政治课没专人负责,现在每逢上课都要经社务干部研究讲课内容,聘请专人来讲。通过这些实际工作,也使干部们更加明确了加强民校中的政治教育,是提高社员思想觉悟、推动生产的一个有效方法。
四、民校中多年未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解决了。业余教师换工是西沟民校十二年来没有解决了的问题,现在每年由社内给义务教员顶四十个劳动日(由公益金内开支),补偿余业教师的误工。若按一九五三年分红标准计算,四十个劳动日约合三百余斤粗粮。民校经费也是多年没个正经开支的地方,现在和其他社务费用一样,由公益金内统一解决,学员自己点灯每月每人二两油,不足部分由社补助。
西沟村民校由合作社办以后,更显得生气勃勃了。现在(农忙阶段)沟外庄子上是一个巩固班,沟内是两个学习小组,李顺达等四人因为工作太忙顾不上参加民校,便组织了自学。每天早晨,太阳还在村东的柏山后面,社员们已经成群打伙唱着歌子下地了,李顺达也拿着他的识字课本和几个住村干部到柏山脚下去学习——这是他最宝贵的时间,他怕被临时的零星事情扰乱,所以才躲到村外去的。在地里,一到休息时间,社员们按学习小组集合起来,从他们的“流动图书包”里拿出随身带着的书报来,于是读报的声音代替了歌声。晚上,月牙儿挂在柏山顶上,全村青年男女都聚集在麦场里,又是歌唱又是跳舞,不大一阵他们又集合到民校上课了。星期六晚上,大家将自己社里的收音机搬出来集体听广播,或者放映自己的幻灯,青年们在民校的领导下不断向社员们演出自己排练的剧目。民校业余教师张小科,担任这一工作已有六年,他本来就是一个热心的好教师,现在更是劲头十足。他瘸着一条腿,下午从地里生产回来,不是在民校里,就是在小学里,要不然便走到后沟去检查学习小组。这个民校今年被选为山西省长治专区甲等模范民校。(附图片)
放学归来 (木刻) 林军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