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且慢经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且慢经典
公刘
关于经典,早就颇有感触,想发点儿议论,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前几天,北京大学出版社突然给我邮来了一纸汇单,倒成了促使我匆匆下笔的动力。因为“附言”上通知,该社新近面市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正是经典!),收了我的几首小诗,这是稿酬。但在我,一桩高兴事,竟变成了像是误闯别人的喜宴,浑身不自在。心想,就凭那,能算“经典”?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家伙捡了便宜卖乖,然而,请耐心往下读,你就不难明白,这确非矫情了。
何谓经典?按权威的解释,一般多指儒家典籍和佛教经册,要不,便是那种被一定阶级奉为圭臬的领袖著述;至于文学作品,当然须是典范之作。赶巧,眼下碰上了个好例子——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电视剧《雷雨》,在北京引起了热烈争论,争论的中心话题正是:应该如何对待“经典”?我且试着归纳一下,似乎是,一方认定,商业化就是亵渎,一方则说,经典须重加诠释,方能跟上时代。无疑,两论相去甚远,磨合也难;不过,在确认《雷雨》为经典这个中心环节上,彼此倒并无歧见。因之,依我看,还是存异求同罢,大可不必一决长短了;试想,在《哈姆雷特》都披上了各色新潮包装的今天,莎士比亚不遑自顾,他又怎能帮中国同行的忙呢!
记得某些报刊一度爆炒过一个新名词:红色经典,起初我还不明就里,后来才弄清楚,化名的“样板戏”(还硬拉上了《长征组歌》)而已!“样板戏”能成为经典么?大概江青当年是做过这个梦的。无奈,生活本身却坚决否定了它。而在所谓的红色经典中,把让杨白劳“一扁担!两扁担!三扁担!”痛打阶级敌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偷换符合历史真实、艺术规律和中国国情,对革命作过巨大贡献的歌剧《白毛女》,对此,我是特别愤慨的,不知原作者贺敬之同志等作何感想?
然而,经典毕竟是经典,经典是不能“克隆”的。古的、洋的且不说,单说现代中国,比如鲁迅的《阿Q正传》,以及他的许许多多杂文名篇,又比如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难道是任何人都能企及的么?不,这是些活在口碑上的精灵;而口碑与石碑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再硬的石碑也可以被毁弃,被销蚀,口碑却永垂不朽。
对照时下猛刮不止的文集风,有的人什么都敢往里收,堪称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试问,究竟有多少能经得起岁月淘洗?这话肯定要得罪不少朋友,有的怕还不免要背过脸去嗤笑:好一颗酸葡萄!然而,事实上,酸也罢,甜也罢,我本来也是有机会尝上一尝的,因为,说到底,有人公开表示过愿意资助;不过,我终于战胜了诱惑,不出!因为不够格。
经典是圣殿,圣殿是没有后门的。据行家说,如今售价两万元一套的夏奈儿、圣罗兰等名牌,争取到“经典服装”的声誉,也很是经过了一番苦斗和考验的。有价可标的物质产品尚且如此,何况无价的精神产品乎,所以我要说,且慢经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