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3
第4版(副刊)
专栏:

  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思考
张选国徐江善
谈起过去的文化设施,我们如数家珍,可以举出许多,然而,当谈到现在的文化设施,便会发现,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有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缺乏标志性文化设施
剧院、影院是现代城市最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享受社会艺术、文化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是文化城市的标志之一,城市影剧院的数量、水准和作用直接反映民族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解放以后,影剧院在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都有过阶段性发展,但一些城市有一段时期却呈下滑趋势。集中表现是:老、旧、停、拆多;合资企业在城市改造中拆迁、挤占、改用多;投资少;改造、新建少;拆迁后恢复少。
北京在文化设施建设上虽然做出了努力,尤其是区、县文化设施增加较快。“七五”期间,重点抓了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新建了十四个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二十处,总建筑面积达十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区、县有图书馆的目标。还陆续建设了中国评剧院、东单体育馆、北京电视台大楼、北京日报办公楼、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二期工程)等等。去年建成使用的长安大戏院,位于长安街光华长安大厦一层,是一座融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科学技术于一体的高档次剧院。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剧场设施和舞台设备在全国剧场中也堪称一流。可是专家们仍认为,从总体上看,除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外,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是不多,尤其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能代表国家形象和首都形象的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就更少,以至于外国大型表演团体来京,只能用非演出场所的人民大会堂、工人体育馆等地演出。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认为,北京城的发展有三个里程碑,一是建国以前的故宫等,它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建筑;二是建国后五十年代的天安门广场及“十大建筑工程”,尤其是天安门广场,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象征;三是1990年亚运会带来的“中轴线”向北延伸的建筑工程。前两个里程碑可以找出代表时代特色的建筑设施,现在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大型建筑却不多了。
文化建设的误区
有人以为抓经济工作就是抓汽车、电子、化工等工业。其实,文化产业应该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英国的文化产业年收入一百七十亿美元,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电影和音像制品的出口值仅次于航空工业。国内深圳华侨城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文化旅游景点与康佳等高科技企业结合,以及文教与商贸、宾馆等服务业互助,经过十年努力,到1994年收入已过四十点五亿元。上海、广州等地以文化产业为轴心形成的多种产业综合体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有人以为,搞文化建设就是花钱,文化建设完全是一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公益行为,把文化投入当成包袱。他们看不到文化建设本身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投资。以上海“八五”期间“十大文化设施工程”为例,中国人从中看到的是祖国的旺盛、国力的增强;外国人从中看到的是中国政局的稳定,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增强投资信心。文化设施的建设正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上海的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以东方明珠电视塔为轴心带出传播公司、娱乐公司等十五个文化产业,现有资产逾十个亿。
“八五”期间有一个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四百八十四亿元,为“七五”期间的四点二倍,在道路扩建、改造,立交桥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同期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仅比“七五”增长零点二亿元。1995年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八,1996年财政收入安排比上年执行数增长百分之十二,但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实际处于减少状态。一位专家说得好,一个时代的文化得以流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典籍、碑文;二是文化设施,它凝聚了一个时代的科技、文化水平。
要做一篇大文章
我们发现,把文化产业放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近来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领导到文化工作者,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社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以首都为例,1995年3月,成立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开始对北京的文化建设进行调研。去年3月,他们又兵分两路,到上海、广州等地考察,并写出了考察报告。去年6月,市领导及文化宣传、财政、税务、建委、规划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听取了考察汇报。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10月召开的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上,讨论了《关于加快北京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二十条意见。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也宣告成立。市委书记尉健行等领导在一些会议上也指出,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譬如北京,文化古都和首都的地位决定了它与其他城市有明显的不同。作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上海尚能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更应在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北京的特色是各种人才密集,发展文化产业有良好的基础,但是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以旅游业为例,目前每年来北京的外国游客二百万,是美国、西班牙的二十五分之一,不如马来西亚的三分之一。北京旅游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外国游客达到一千万,收入将达到一百亿美元,相当于八百多亿元人民币。
宏观决策呼声急
专家们认为,文化建设涉及面广,情况较复杂,需要政府从宏观上予以支持。他们认为:
应开展一场城市功能定位认识的大讨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在干部群众中展开讨论,就城市的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文化建设各抒己见,广开言路,献计献策,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在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建设方面,上海的经验值得学习。上海市政府支持四十四家银行联合向东方明珠电视塔贷款,开了银行向文化事业巨额贷款的先河。上海还无偿向文化建设单位拨地、支持文化产业股票上市。
面对世纪之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方位,迎头赶上,让我们以一个文化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无愧于新的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