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村邮代办到田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4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村邮代办到田间
杜若原夏茂煊
太阳刚刚从马头山的峰峦间露出脸,县里的邮车就准时开进了村里,放下一摞邮件,旋即隐入山道上卷起的尘土中。
像往常一样,文清明夫妇早就起床迎候邮车的到来。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每天都有近20封信和几千元汇款寄来。文清明骑着自行车,要将这些邮件逐一送上门,把寄出的信件收上来,同时乡亲们订报刊、装电话、收话费、修电话等等也是他分内的事。走一路,文清明就得忙一路,常常一上午回不来,而他的妻子则守在路边的店子里,接待上门用邮的乡邻……
这是大别山深处罗田县的一个村子,名叫鳡鱼嘴。半年前,农民文清明夫妇受村民的委托,成为村邮代办员。当他俩开的小店挂出“村邮代办所”的招牌,这里便成了村里人常常光顾的地方。
“把邮电所建到村头,把邮电业务办到田间”,这是记者在湖北黄冈农村看见的新景观。黄冈市所在的大别山区,是一片用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可是直到90年代初,这里的邮电通信依然十分落后。截至1995年底,将军县红安还有70%的村不通电话,大多数农民用邮难、看报难、打电话难。每感于此,黄冈市邮电局局长林幼槐如芒刺在背,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用邮电建起一座大别山人民走向文明、幸福的桥梁。
从1995年年底起,林幼槐和基层邮电员工一道,全身心地投入了发展村邮代办所的工作之中。由于村邮一举突破了现有邮电的框框,迈出了社会办邮电的可喜步伐,发展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去年底,全市代办所有400个,今年上半年已达3040个,基本实现一村一所的奋斗目标。
团风县上巴河边的黄泥岗村,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以前,她的几个在外工作的女儿写信、汇款回来,她得走3公里山路到镇邮局去取。去年8月,村邮代办所开张后,代办员每次都及时将邮件送到老太太手中,还替她给女儿写回信。代办员成了老太太身边的亲人。林幼槐告诉记者:黄冈是一个农业市,80%的人口在农村,面对这个广阔的邮电市场,代办所首先要为农民服好务。为此,我们把代办所定为实行“五代合一”,即将代收寄、代投递、代营销、代收费、代维护融为一体,以保证代办所为农民提供全面的邮电服务。
我们采访的几个村邮代办所,不管是砖瓦屋、土坯房,还是一个简陋的铁皮围子,它们的管理都很规范,各项业务收费标准、服务守则贴在墙上,农民可以随时监督。我们曾多次询问用邮的农民,没有一例代办员乱收费的反映。代办所的开办经费,由代办员和邮电局投资。黄冈市邮电局仅为3000个代办所配置用品便投入300万元,代办员的报酬,则从业务收入中由邮局按比例返回,不增加农民负担。
在黄冈,代办所被农民亲切地称做“信息所”。罗田县邮电局局长唐勇告诉记者,罗田盛产板栗,许多从事板栗贩销的农民,坐在代办所用电话联系生意,可以将板栗销到武汉和外省,省力省钱又快捷。而小小代办所给邮电带来的好处更为显著。代办员向乡邻推展邮电业务,自然成功率高。红安县太平桥乡,以前只有10个村通电话,成立代办所4个月,不仅19个村全部通了电话,还新发展农话250部。代办所为党报党刊和科技信息走入农家创造了条件。1997年,黄冈市农村报刊流转额增长23.8%,除了党报党刊能按规定收订外,其余大部分属农民自费订阅的报刊。今年上半年,黄冈农村新增农话用户19740户,广大农民做了几十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梦终于得以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