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茅于轼扶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茅于轼扶贫记
高志勇
茅于轼,一位68岁、衣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父亲茅以新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弟弟。茅于轼本人还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顾问。
1992年冬的一天,茅先生在电视里看到一则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报道。茅先生和老伴赵燕玲第二天便将200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希望这点钱能使一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不久,这笔钱便由山西省临县团县委转给了该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因交不起书本费而辍学的二年级学生韩海勤。
1993年7月,茅先生直接和雒玉鳌老师联系,要他再举荐几个学习上进、家庭困难的孩子,由他负责孩子们的读书费用。
就这样,龙水头村又有薛艳兰、张莉花两个女孩和一个名叫韩利平的男孩受到了茅先生的资助,重返了校园。
茅先生资助的孩子多了,收到的信也多了。但这些满怀感激之情的信并没有使这位经济学家感到快慰,反之却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山区脱贫的艰难。如何使更多的山里人走出贫困,成为茅先生时刻考虑的大课题。钱,首要的还是钱。为筹集更多的资金,茅先生给好几个朋友去了信。
一次,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茅先生见到了朋友汤敏博士。汤先生愿意出点钱,但他说光给龙水头村钱不行,要帮他们造血。于是,龙水头扶贫基金会应运而生。
从1993年9月龙水头扶贫基金投放至今,龙水头村已有125人次用这笔钱或治病,或经商搞生产,或发了家走出了困境。
1996年4月1日到3日,一直靠书信往来了解龙水头扶贫基金使用情况的茅于轼先生,来到了龙水头村,当他看到扶贫基金给群众带来了诸多的好处,老百姓十分感激时,茅先生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