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潇洒背后的凝重——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魅力(生活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潇洒背后的凝重
——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魅力(生活篇)
本报记者祝华新杨明方
今年盛夏,北京人遇上本世纪罕见的持续高温。最高气温连续在35摄氏度以上的第七天,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坐不住了。年逾六十的他背着照相机,在东单和珠市口的十字路口头顶烈日站了一个下午,抓拍到司机在窗口搭着毛巾随时擦汗、红灯时赶紧喝口水等一组感人镜头。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在37摄氏度高温中运行》为题刊出。
人们总以为新闻这一行像经典影片《罗马假日》描写的那样浪漫而潇洒,其实,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潇洒背后的艰辛与沉重。
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工作者像电筒一样,能照见世上万物,唯独照不见自己。其实,新闻采编的过程常常与新闻本身一样精彩,只不过读者对这些“本报内部消息”无缘得见。
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李耀东和同事在拍摄10集专题片《走进齐鲁大地》时,为了把山东搞活经济的真经取回来,谢绝山东方面的友好安排,28天横跨5个地市,没有到过一处名胜古迹,却吃掉了300多盒方便面。
《中国石油报》的采访地域大都是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草原、山地和黄土高原,对于处处必须亲临现场的摄影记者来说,意味着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该报39岁的摄影记者丁伟在地表温度接近70摄氏度的塔里木沙漠腹地采访,累得上吐下泻,随行的同志想联系飞机把他送回去。可丁伟打了半天点滴后又咬牙上路,硬是把219公里的沙漠公路跑了个遍。为了静候理想的光线或几辆汽车出现在同一个路段上,他常常要在公路的某个制高点上蹲上两三个小时。
作为新华社采访中央政治新闻的记者,张宿堂经常随同中央领导同志外出考察,白天跟踪采访,晚上加班加点整理素材。去年,江泽民总书记赴河南考察基层党组织,7天时间都吃住在火车上。小张就在颠簸的旅途中完成了7000字情真意切的消息和通讯,受到中央办公厅的表扬。
在一些年轻人的心目中,驻外记者的生活可能是再浪漫不过了。其实,很多记者工作相当紧张,难得有机会充分领略异国风情。北约空军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打击后不到半小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布鲁塞尔记者王冬梅就发回消息,接着她又在北约总部守候10多个小时,随时采写后续报道。而时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副社长的周锡生则在5天内连续写出4篇有分量的分析性文章,对波黑局势和欧美俄各方动向作出相当准确的预测。如今,他已就任联合国分社社长。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周末和节假日。一位外国同行问王冬梅:“你的老板一定付你很多钱吧?”王冬梅笑笑没有回答。中国记者何以有如此强烈的敬业精神,局外人是难以理解的。
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
人们大都知道,记者起居无常、四海为家,难得与家人一道充分享受天伦之乐。而那些事业有成的女记者,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更是只顾工作、不懂生活的“女强人”。其实,无情未必真豪杰,“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也不是单纯的“工作狂”,只不过常常把对家庭的一腔柔情和责任更多地分享给读者罢了。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李英华在同事眼里是一个好记者,在丈夫和孩子心中也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虽然工作繁忙时几天几夜顾不上回家,但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把孩子从托儿户家中接回来,给孩子做饭吃,陪孩子玩。她用布头拼接的童装堪称一绝。她还喜欢照相,主角当然是丈夫和孩子,10年来已装备了20多本影集。正是由于对生活有着炽热的爱,她策划的《还孩子一个心愿》、《九九重阳,回报母爱》、《除夕,我们与孤儿共度》等系列报道才能深深地拨动听众的心弦。
北京军区《战友报》编辑栗蕲春家住房紧张,晚上赶写稿子时怕影响老人孩子休息,就钻进一个小壁橱里。他的许多获奖作品都诞生于这个“斗室”之中。黑龙江日报主办的《生活报》女编辑袁晓光暑期把4岁的儿子一个人锁在家里,下班回来后发现孩子不见了,原来是他一个人在家害怕,睡在了大衣柜里,做母亲的被吓出一身冷汗。陕西电视台女播音员陈爱美在荧屏上给无数观众送去微笑,却很少有人知道她自己生活中的苦涩。由于电视台的住房紧张,她曾经带着孩子与其他母子合住一间房,夫妻分居长达10年。幸而“百佳”的家人大都能理解他们的职业特点和事业追求。有这么一个可靠的后方,他们遇到突发新闻事件和重大报道任务时,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全身心地投入。
新闻作品的人格力量
长春市妇联发起为失去单亲或双亲的贫困学童当“代理妈妈”的志愿者活动,长春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李东方跟踪采访100多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的《新闻纵横》节目中分3次播出。全国50多个城市的妇联闻讯来长春取经。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自始至终参与了“代理妈妈”活动的策划和运作。她本人早在1993年就开始关怀一个采访中偶然结识的8岁弃儿赵磊。经她四处奔走,小赵磊进了省孤儿学校,成为优秀班干部。《长春晚报》曾发表《女记者与弃儿的情缘》,在市民中一时传为美谈。
《新华日报》摄影记者于惠通在4年前南京炼油厂油罐火灾时,自己也被同行作为新闻人物摄入镜头见了报。当时,厂区人员紧急疏散,道路已被封锁,于惠通随消防队员一起冲入火灾现场,站在齐胯深的油水里,在距大火仅两三米处举起了相机。不是有长镜头吗,干嘛非要跳进火海深处?他说:“不靠近就没有现场感,我站在消防队员之间,广角镜一照,满眼是火,满眼是沫,靠近才有这种气氛。”这样拍摄出的作品自然会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这就是新闻作品的人格力量。
在“百佳新闻工作者”身上,为人与为文高度一致。似乎很神秘的新闻职业,还是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当作第一信条。老记者田流曾说:“一个私心杂念很重的人,是写不好大公无私的人的;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是写不好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战士的;一个贪图安逸和享受的人,绝对写不出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共产党员的本色。”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百佳新闻工作者”身上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说其中不少人匠心独运、文采斐然;但我们以为,“百佳”更可贵的是人格可圈可点,年轻人作文先要做人。
请看下篇《在历史上留点痕迹——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魅力〈精品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