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呼唤个性——从中国艺术博览会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7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呼唤个性
——从中国艺术博览会谈起
剑武
在筹备今年的中国艺术博览会时,有关主管部门邀请首都美术界、学术界的一些人士座谈,谈论中最集中的一个话题是:艺术个性与艺术市场。
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传统命题。而艺术个性与艺术市场的关系,则是自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才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这些年来,因为历史的原因与本身的特性,美术成为艺术市场的重要一翼,一些美术家成了艺术市场的弄潮儿。有趣的是,多数美术家因为作品的独特个性而名重一时,甚至好运长久,而一些美术家的名噪一时,财运不薄,却与其艺术个性关系不大。如此看来,艺术个性与艺术市场并无必然的联动的关系。
几位参加座谈会的画家,有的并非科班出身,有的来自偏僻的小城,他们几乎都是以一种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前几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毫无思想准备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在总结自己,他们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这“总结”与“注意”的结果,不仅是对于他们以个性鲜明的创作介入市场的肯定,也不仅是对于中国艺术博览会着意培养市场的肯定,而且也是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与未来的一种分析与探寻。这种分析与探寻的结论则是:没有艺术个性,就没有艺术市场。
好多年了,只要我们到遍布京城的各大酒店,文化街鳞次栉比的画廊、画店逛逛,就会看到商品画比比皆是。所谓商品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雅俗共赏的品味;一个是似曾相识的形式。经营者们廉价推销,画家们批量生产,海外画商们论堆沽价,成捆收购,艺术品成了旅游品,甚至成了“冬储大白菜”。于是,中国艺术品近年来行情急转直下,“卖画难”成了时下的美术咏叹调。
正是为了扭转这种不景气的“市场行情”,为了培育健康的国内美术品市场,文化部所属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连年主办了中国艺术博览会,其良苦用心渐渐转化成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一些画家由此而走出国门,一些海外机构与国人见面,中国艺术博览会因此而被誉为“中外艺术交流的桥梁”;一些年轻艺术家一炮走红,中国艺术博览会因此而被称为“新人新作的摇篮”;关于艺术品市场的一些规定与办法的制订得以进入有关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中国艺术博览会因此而被称为“中国艺术品经营的最大试验场”。’97中国艺术博览会由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余家部委办组成的’97中国旅游年组委会主办,中国艺术博览会搭上了“旅游”快车。
中国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吕长河说,中国艺术博览会不会因此而对商品画网开一面,不会成为旅游品交易会。组委会一定要保证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国家级档次,一定要保持“最大艺术展”的学术品位,一定要把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学术行为结合起来。为此,中国艺术博览会组委会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通过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统一组织和推荐当地的艺术家与机构参展;二是委托有势力的艺术品经营机构组团参展;三是鼓励学术机构组团参展;四是以特邀国形式组织海外艺术品参展。他说,这一切的前提是培育健康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富有个性色彩的艺术家与艺术品。
个性色彩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的艺术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条件,所以,一个希冀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与经营机构应该克服急功近利,放弃投机取巧,着眼于未来,踏踏实实,创造、推出力作与精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