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为晚霞而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7
第12版(副刊)
专栏:八一颂征文

  为晚霞而歌
曹慧民李光
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摄制的电视纪录片《火红的晚霞》,以“晚霞”这一意象为喻体,热情讴歌了一大批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离休老干部壮心不已,无私奉献的光辉风采。它不仅写出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也写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这支冲出云层,从天边一簇晚霞中飘飞出来的壮歌,一下子把老人们、年轻人、孩子们吸引到了电视机旁。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从那闪动的画面上,读出了壮美,读出了崇高,心灵因之产生共鸣、振奋!
一日之内,日出日落。日出而“江花红万里”,日落而“为霞尚满天”。古人唱晚,常以哀婉、悱恻打动人心,留下不少传世的名篇佳作。该片的编导者们也唱晚,唱人生之晚,却从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壮美。你看天边那簇晚霞,曾经也是朝阳,在她将全部光热释放出来之后,便悄然隐落,屏尽力气,把最后的光彩与美丽撒向人间。当画面上出现红军战士冒着弹雨硝烟,爬越铁索桥的情景时,片中传来动人的主题歌:“天上的太阳有升有降,啊,不变的是那无私的释放,释放生命的能量。”此时,一股很强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顷刻间浸透了我们的灵魂。
在浩渺的宇宙和广阔的生活中,美好动人的东西,常常转瞬即逝。这一闪为时虽短,却光彩照人,其中蕴含了无限的伟力和深邃的启迪。编导者们让晚霞的自然之美和老战士的精神之美融会,紧扣老战士壮心不已、无私奉献这一主题,满怀激情地礼赞“本色”的火红。在这里,老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附丽于“晚霞”得以寄托,“晚霞”这一意象又因这一思想点化而得以升华。
《火红的晚霞》第一次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将镜头摇向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离休干部休养所。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特殊的“营区”。一个民族没有英雄是悲哀的,有了英雄不懂得敬重,也是悲哀的。在这些老战士为了中国革命的事业奋斗了大半生以后,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这些共和国的功臣们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照顾。人们懂得,让这些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正是为了让他们的光和热得以拓展,让人类的一种宝贵精神得以延续。
因此,我们看到,在干休所静谧安适的氛围中,也有悲壮与牺牲。林正书、徐会堂、蒋国龙等一批老干部工作者,全心全意、鞠躬尽瘁,他们的无私奉献,让人们联想到这是大地对“晚霞”的回报,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人们在更深的层次上看到了“大地”的无私,“晚霞”的壮美!
《火红的晚霞》分上下两篇。如果诗意地去诠释,上篇可谓:大地恩情;下篇可谓:晚霞情怀。作为“英雄的颂歌”,下篇让人们更多呼吸到了英雄的气息。它从另一个领域,另一个生命阶段,展现了老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
在五台山区,“农机八路”张玉楼,担当义务修理工十七年。在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战斗了三十年的老八路庞龙,离休后毅然回乡,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在滹沱河畔,老红军刘九令带领全家人,在干旱的荒滩上,建起了两万多亩果园,乡亲们亲切的称那里为“红军果园”。还有古稀之年戴上博士帽的谭培福;笔耕不辍,用心血撰写回忆录的高玉宝;义务创办油墨厂,自己分文不取的于建祥……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透过一幅幅真实动人的画面,红军本色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看到此,我们不禁感叹:那一缕晚霞何其美啊!
一位战士看过此片后写信给解放军报社诉说心声:“《火红的晚霞》是对革命者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的最好注释。以前,我自以为很了解我们的前辈和英雄,其实,这部大书我们要用一生一世去读!”
一位干休所的老干部打电话给电视台说:“感谢你们播放了这部好片子。它告诉我们,在今天,保持红军的本色是多么至关重要。这是一部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质食粮!是一首高亢的正气歌!”
随着《火红的晚霞》的播放,它还会在亿万观众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去探寻他们心灵的振奋,去巡视他们目光和神情里的激昂。可以这样坚信,在火红晚霞的照临下,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朝阳!(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