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警钟为谁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8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警钟为谁敲
依法治污是淮河变清的根本保证。新《刑法》实施后,也许将有人在铁窗里咀嚼法律的含义
淮河清与浊的较量,其实就是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抗衡。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人以邻为壑,有人祸及子孙,干出了一桩桩蠢事,演出了一幕幕悲剧。在这种较量中,尤其需要法律的利剑。
安徽泗县硫酸厂的命运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从“投胎”起就裹着污染“胎衣”的企业。1990年下半年正式投产,与其一沟之隔的小程庄从此遭了殃。烟气一来,牛打滚,人关门,树叶落一地。衣服一撕就破,夜里睡觉还得敷上湿毛巾。硫酸厂流出的废水含有大量的砷,流到哪里哪里一片红,井水不能饮用,连牛吃了沟边的青草也中毒。470多人的生命受到巨大的威胁。村民多次同厂里交涉,要求工厂停产治理或搬迁,均被拒绝。面对家畜家禽大量死亡、农作物歉收、村民发病人数增加,人们再也无法忍受了。全村74个农民在一份控告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许多手印很重,像是一颗颗滴血的心……
然而,一封封控告信都石沉大海。后来,一位副省长亲临现场解决问题,工厂又以各种理由久拖不决。县里也将其视为利税大户,宠爱有加。该厂一名副厂长甚至荒唐地说:“搞工业就有污染,除非不搞工业……”农民们不相信党和政府不为民作主,继续奔走呐喊。
1997年4月,农民们终于盼来了希望。据说,安徽省一位副省长亲自将泗县和宿县地区的主要领导叫到省城,严厉地问:“你们是要乌纱帽,还是要污染企业?”在这样的压力下,硫酸厂终于关闭了。
一个污染户历经数载总算被拔掉了,可大家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仿佛还有几分苦涩。尽管依靠行政的力量将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了,然而恰恰反映出我们的执法力度不够。治理淮河,需要环保意识的觉醒,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制。正如宋健在国务院第三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上所说:“严格依法对污染源进行管理,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是今后污染防治工作的根本保证。以法律保护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线不被毁灭,并能逐步恢复碧水蓝天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这次检查中,宋健一再强调:今年10月1日将实施的新《刑法》已新增了“破坏环境与资源罪”,违法者判3年至10年徒刑。法律无戏言。如果谁还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胆敢以身试法,那么只好请他到铁窗里好好学学法律了,看看到底法是硬的还是软的。马来西亚贩卖一两海洛因就要判极刑,我们呢?污染一条河,毒害成千上万人,却没人治罪,这怎么行?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依法治污在淮河有了越来越清晰的体现。199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尤其是新《刑法》的修订,更给那些认为在环保问题上“法不责众”的侥幸者敲响了警钟。对于少数人,也许真的要到班房里去咀嚼法律的含义。
还淮河以碧水清波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尽管我们面临许多困难,但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勤劳智慧的淮河两岸人民积极的支持和参与,有沿淮四省的携手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淮河流域污染防治的奋斗目标,为广大人民造福,为后代创造美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
河南沈丘槐店闸边,有一个儿童乐园。黑色的河水悠悠流淌,孩子在微风中荡着秋千,摇着木马。
今年7月21日下午,当宋健一行来到这里的时候,天真的孩子们正在玩耍,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从北京远道而来的伯伯们正为他们明天的幸福而操劳。但当他们长大后,看到一条清澈的淮河时,一定会依稀记起今天的情景,勾起童年关于水的记忆。最令他们感叹的,也许就是淮河的沧桑巨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