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波兰三级就业服务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7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再就业系列报道之九

  波兰三级就业服务网
本报驻波兰记者朱富贤
今年7月,波兰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波兰政府在大力投入抗洪救灾同时,不失时机地提出解决困扰社会的就业问题。波兰国家劳动总署署长安杰伊·皮瓦特最近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将利用“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调配劳力,积极安排劳动就业,让大批失业者参加到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中去。他预测,水灾不但不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可能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由国家劳动总署、省劳动厅和地方劳动局三个层次组成。根据波兰《就业法》规定,国家劳动总署是政府级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在就业计划、财政支出和人事组织安排等方面,起“中央协调员”的作用。波兰49个省都设有劳动厅,它负责管理和协调隶属于自己的地方劳动局有关就业诸方面的工作和活动。地方劳动局则直接从事就业服务,担负着十分具体而复杂的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包括专业培训和转业培训)、安排公益劳动、组建失业者俱乐部等工作。
近年来,过高的失业率一直是波兰历届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相当棘手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首先,随着改革深入,在人员过剩的国有企业里,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过程中,使过去大量拿工资、没活干的“隐形”失业,变为公开。其次,在经济体制转轨初期,波兰社会还受到了“休克疗法”的震荡,导致对劳动力需求急剧下降。从1990年到1993年,失业率从6%猛增到16.4%,为此,波兰政府从1990年起就开始着手制定《就业和反失业法》,以遏制这一恶性不良趋势。1991年10月,该法在议会上得到了通过。之后,该法又经过12次修改,于1996年12月再次得到通过。
在这种形势下,三级机构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建立经济特区、发放就业贷款和摊派工作方面,他们积极地向政府提出反失业方案和建议,并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和实施。自1995年以来,波兰陆续建立起6个经济特区,当时这些地区的平均失业率都超过15%。1996年,政府为了促使失业人员再就业,对1660个工厂企业提供了“增加就业”低息贷款,并责成这些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安排失业者就业,否则,将收回贷款。同年,还有5110人得到了“自谋职业”优惠贷款,他们用这些钱,筹建了100多个私人护理公司企业,从而增加成千上万个就业岗位。在这一年里,由于地方劳动局“政策性的摊派”,共有14万名失业者得到了就业机会。由于方方面面的努力,在1993年—1996年期间,41.6万人有了活干,参加了诸如修路、植树、社会基础设施的公益劳动。
波兰失业大军的特点是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需要,缺乏实际经验的年轻人失业率较高。为此,地方劳动部门在提高失业者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华沙市西部沃拉区劳动俱乐部主任扎克女士说,青年人是俱乐部的常客。为更新知识、技能和观念,俱乐部聘请了各方面专家为大学、中学、技校毕业生免费提供职业咨询、就业信息,以及职业培训,指点他们如何进行“双向”选择,如何进行“包装”以寻找合适的雇主,展示自己的长处;甚至还指点他们如何写自传、申请报告等。她说,这里组织的专业培训和转业培训完全根据劳务市场的行情需求,“因需而设(置培训科目)”,“因人而教”。培训期一般为半年,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一年。培训单位可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受培训人可享受培训补助,包括交通费、工伤医疗和病假补助等。她指出,组建俱乐部是地方劳动局根据国家劳动总署和省劳动厅反失业战略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
为解决亏损企业职工的工资等问题,劳动总署有权支配“保障职工权利基金”。针对农村失业率高的情况,劳动总署制定了“1996年—2000年农村就业纲领”,分阶段地解决由于体制转轨给农村带来的失业问题。
由于劳务管理机制健康地运作,在1993年到1996年之间,波兰失业率从16.4%降到13.6%,今年6月份的失业人数比5月份减少3900人。波兰国家劳动总署新闻发言人维特查克说,从目前来看,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经受了“考验”,比较“符合”波兰实际,但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于1996年考察了波兰劳务行政管理机制后认为,波兰实施的三级就业服务机制有自己的“特点”,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报华沙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