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塞外伊吾夏飘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9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塞外伊吾夏飘雪
本报记者曾坤
伊吾县在哪儿?我敢说,了解她的人不多。她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以至于你若不亲往,无论怎样也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迷人。
伊吾地处天山山脉东北角。山峦有痕,从空中望,像深藏于巍峨天山北坡的褶皱中;从陆地寻,像捉迷藏,整个儿被突兀蜿蜒的天山挤隔于西北边陲线上。四周除了崇山峻岭外,就是由风化的岩石和晒得发红、寸草不生的土地组成的空旷无际的戈壁。远离繁华,远离喧闹。虽县城的东北边紧挨着蒙古国,但北出国门几百里,也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既无地域特点,又无地缘优势。孤守边陲,荒凉落寞。
5月中旬,从新疆东部名城哈密出发,径直北行,翻越天山,行不多远,就到了伊吾县境。其间不过100多公里路程。然天山之神力却造化出两个天地,山南的哈密市暑气蒸腾,酷热难熬,气候比江南还要显热;山北的伊吾,此时却残冬未退,纷纷扬扬的大雪正下个不停,刚刚泛绿的原野,又被积雪零零碎碎地覆盖了。我们赶紧将事先准备好的毛衣绒裤穿上,似乎还感觉冷,越野车的玻璃被寒气蒙上了一层雾。但气候的反差,却令久居京城的我们莫名地兴奋起来。
越野车撒欢似的飞驰在空旷无人的雪野上。“看,路旁有人。”同行的小杨指着车前方惊讶道。
在新疆,几百里路不见人影是极寻常的事,何况又是在这飞雪天里。车到跟前,才知道,是专程赶到县地界边迎候我们的伊吾县的领导同志!如此隆重的礼节,让我们当记者的怎敢承受!我们诚惶诚恐,连连说:“感谢,感谢,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伊吾人的热情,更有伊吾人渴望与外界沟通的浓烈愿望,伊吾人走出封闭的百折不挠的信心。
很怪,县领导没有送我们去县招待所,而是径直带我们到城西山脊上的烈士陵园。这里安息着几十位为解放伊吾而牺牲的解放军官兵。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但当解放军挺进伊吾县城时,却遇到国民党残部和乌斯满匪徒的顽抗。近百名解放军指战员中了埋伏,被残酷地杀害了。红砖墙围着灰色的烈士陵园,空旷的蓝天之下,几十座圆形的坟茔整齐地排列着,静默着。它给这座县城以历史的凝重感、使命感。伊吾城令我们肃然起敬,伊吾县领导更令我们刮目相看。
县城娇小玲珑,一条长不过500来米的街道,由北向南倾斜,自行车顺坡而下,不用蹬,一溜就出了城。街道两旁全是簇新的楼房,一看便知是近几年盖的。城区常住人口只有5000,故街上少见行人、车辆。
在伊吾县小住,才发现世界原本是这么宁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耳鸣;空气原来是这么清新,清新得连打喷嚏不感冒。
对于自以为是的城里人,这里的一切都格外新鲜。全县1.7万人口,不及内地一个乡的人口!而伊吾县的面积却有1.97万多平方公里,比内地一个县面积大得多,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真正的地广人稀。更有奇者,县城里的公共设施,如城区绿化、雕塑、渠道等,都是全县2500名工薪阶层出资建设的,那少得可怜的全县6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还不足全县支出的1/40,靠国家补贴过日子脸红啊!全县干部职工拿出自己的工资,建设县城这个大“家园”责无旁贷。县委宣传部长提供了一组数据,从1992年至今,全县干部职工共捐款130多万元,平均每人每年要捐出两个月的工资!
哦,伊吾!你浑厚朴实,热情豪迈;你壮丽神奇,充满活力;你不甘落后,大有希望!(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