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合肥:向垃圾宣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1
第1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树新风

  合肥:向垃圾宣战
本报记者崔士鑫
地处合肥市西市区的安徽农业大学后围墙外,有一座“有年头、过墙头”的“垃圾山”。大约从七十年代开始,附近的居民就在围墙后倾倒垃圾,但是因分工不明确无人清理。日积月累,形成了六七十米长、三四米高、超过了围墙、漫上了道路的垃圾堆。去年春天,几百人开始向这座“垃圾山”宣战。如今,被埋了十几年的树木露出了树干,围墙下露出了整洁的地面。
八月九日,中央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组在现场采访时,西市区区委书记陈晓玲告诉我们:“这是抓‘三起来’以后干出来的。”
走在合肥的繁华路段长江路、寿春路上,只见往日占据人行道、挤进非机动车道的摊贩没了踪影,干干净净的人行道、绿化带边上,安上了漂亮的白色栏杆。街边店铺每家门边,多了一个内衬袋子、上写“门前三包卫生容器”的考究的塑料桶,供行人弃置杂物。店主介绍:“这都是讲三起来以后搞的。”
何谓“三起来”?原来是合肥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提出的口号:“把垃圾装起来、把道路让出来、让门前包起来。”
合肥市近年来城市建设成就喜人。然而在城市的单位大院、居民区内、商家门前店后、大街小巷,却不难发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景象,市民称之为“城在垃圾中,垃圾在城中”,疾呼:“再不能让垃圾包围我们了!”
于是,从一九九五年下半年开始,合肥市开始“向垃圾宣战”,集中消灭成堆垃圾,然后再以抓垃圾袋装化为突破口,提出了“三个起来”。市政府制定了统一规定,封闭居民楼群的垃圾通道,设置封闭式的垃圾收集房或密封式垃圾车,沿街商业门点门前摆放容器,清除市区主干道上的摊点,拆除市区违章建筑,由街道与责任单位签订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合同……这样一来,合肥“半年见成效,一年大变样”,群众齐声叫好。
在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旧居——寿春街道花园巷,站在整洁的屋门前的蔡继群老人,对记者说起了袋装垃圾的事:“一开始还不习惯,以后大家看到没有满地流的西瓜水了,没有那么多苍蝇了,就乐意去做。过去塑料袋没有用,乱扔常堵下水道,现在袋子派上了用场,没有人肯再乱扔了。”
蜀山农贸市场临近城市干道,过去常因市场“伸舌头”到马路上,秩序混乱,引起市民不满。抓“三个起来”后,市场让出马路,集中到路边的一块场地中。蜀山路工商所所长吕寅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市场内也抓垃圾装起来,摊前摊后摊下包起来,管理起来比以前容易得多了。”记者看到,市场的大门上,已挂上了省级文明集贸市场的牌子。
主干道及其附近的情况如此,再偏远一点的地方又如何呢?
尽管如今不易找到垃圾堆,但记者还是在梅山路小学附近发现了没有装进袋内、溢出了垃圾箱的垃圾。合肥市委书记钟咏三、市长马云飞告诉记者:这正是“四延伸”要解决的问题。
何谓“四延伸”?
钟咏三介绍说:“城市主干道变样了还不够,因为老百姓主要不是生活在主干道上,而是生活在小街小巷里。因此我们提出要‘四延伸’,把三个起来逐步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向集贸市场延伸,向住宅小区延伸,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延伸,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切身感受到工作、生活环境质量变化带来的好处。”
北油坊巷是一条不在主干道上的小巷,我们在巷口遇到一位出生在小巷、今年九十二岁的老人王德淑,她正坐在藤椅上,悠闲地纳凉。
一年多以前,这条约五百米长的小巷内竟有六个垃圾堆,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煤灰、塑料袋、大便遍地,污水横流。“四延伸”活动开展后,中市区花大气力整治,终于把一条“垃圾巷”变成了“卫生巷”。王德淑老人说:“现在卫生好,小孩子不生病,也看不到蟑螂了。”
据了解,合肥市目前主干道两侧门点垃圾袋装率已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机关单位和集中的居民小区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分散的住宅小区和居民楼院也达到了百分之五十。“门前三包”的履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今年四月,安徽省文明委在合肥组织了一次“万人问卷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合肥人对合肥市容市貌的满意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如今合肥人自豪地称合肥是“人在卫生城中,城在大花园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