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关于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8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关于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赵家治
老工业基地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老工业基地,一般是指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城市。同新兴工业城市相比较,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资产存量大,但设备比较陈旧。二是职工人数较多,但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三是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比重小。四是门类齐全,但产业和企业关联度不高。五是企业数目多,但规模和组织形式都不够合理和科学。
在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史上,老工业基地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投入产出效率低,经济质量差,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物质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投资分散,经济运行缺乏“聚合效应”和“聚合速度”;工艺设备老化出现的“跑、冒、滴、漏”,造成很多企业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平衡。因此,加快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扭转被动局面,不仅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紧迫。
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具有投资环境优势。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老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集约化生产不需要注入更多资金来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其次,具有投资效益优势。老工业基地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新投资与原有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可以节省资金,缩短周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具有科学管理优势。长期以来,老工业基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管理经验,这些管理基础和管理经验绝大多数是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第四,具有人才优势。老工业基地聚集、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产业工人队伍精,劳动力素质高。这些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思路和主攻方向
老工业基地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与新兴工业地区经济发展不同的路子。从吉林市的现实特点出发,推进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狠抓老企业的工艺设备改造。要大力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紧密围绕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重新构筑和夯实老工业基地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实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质的飞跃。只有推进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有可能,只有多数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在工艺技术、设备和管理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会变为现实。
第二,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加快生产要素重组。要通过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方式尽快由资产高占用、低产出,转到少占用、多产出的发展轨道上来。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效率低、效益差,技术装备落后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资产占用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目前,由于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增多,闲置资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比,创造出比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要通过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国有资产运营来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资产占用和运营不合理的问题。
第三,按不同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确定和构筑科学合理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根据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趋势,生产方式依据不同生产内容,正在向不同方向演化。对于基础原材料工业、重化工、机械、冶金、电力等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依然是向规模经济迈进。对于日用消费品生产来说,由于其花色品种多,市场变化快,故而应依据其必须灵活的特点要求,努力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小巨人”企业,靠大公司的组织形式把有关的生产企业相互联结起来。企业规模存在大中小,这是生产特点和生产分工决定的。任何一个社会,工业现代化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改变不了大中小企业并存的发展格局。所以,对众多小企业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方向并不是求“大”,而是应求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各级政府在小企业改革中,要注意把“放小”同“求高”结合起来,并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小企业群体发展方式的可能和途径。总之,在抓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出现对集约经济的错误理解,不能把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仅仅理解为就是发展规模经济。
第四,积极组织区域内的工业协作和配套,拉长产业链,努力形成区域内的群体效应和群体优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割据,老工业基地的众多企业独自为战,相互之间关联度较差,不但增加了许多不应有的劳动消耗和物力、运力的浪费,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体,要比同样数量“大而全”、“小而全”的分散企业,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更高的效率,能产生出更高的竞争能力和形成更强的经济实力。加强区域内的协作配套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中遇到的体制障碍和机制障碍。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涉及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关系到原有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必须切实推进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和手段,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的目的和着眼点。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两个根本性转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既不能把两个根本性转变分割开来,也不能将两个根本性转变对立起来。
第二,加强宏观调控,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向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与资金投向和资金实际投入有直接关系。为推动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今后的资金投放政策上,应重点向技术改造倾斜,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倾斜,向规模经济项目倾斜,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刀刃上,投在关键上。
第三,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解决好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当前,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普遍遇到富余职工不断增多这一难题,越是技术进步,生产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这个矛盾就越突出,越尖锐。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政治问题。解决这个矛盾,一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二是要通过大力开拓就业门路,使下岗人员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得到妥善安置。
第四,注意经济增长与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关系,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要确定什么样的产业结构,选择哪些行业作为地区的骨干行业和支柱产业,各产业在发展中达到何种规模和程度,在客观上都受到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水平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确定又有着直接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约经济要注意把握好各阶段的“度”,要着眼于保持长期、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孤立地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就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不但收效低,而且损失大。
第五,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扶持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对国家来说,主要应当给予两方面的支持:一是加大技改投入,通过建立老工业基地更新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提高老工业基地在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手段。具体做法可以由国家投放低息技术改造专项贷款;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退库方式,对所属企业实行技改资本金投入;由各级政府实行技改贷款贴息,企业只负责还本;也可以实行利税承包,靠企业自我积累解决自我发展问题。一是减轻债务负担,使老工业基地在转轨和竞争当中轻装上阵。具体做法可以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退库办法,对具有全局重要意义的项目实行以税还贷;也可以通过政府贴息的办法,使企业减轻技改过程中出现的利息负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