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口气不宜太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8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经济茶座

  口气不宜太大
大野
有公司摆出一副钱多得没处堆的架势,二话不说就将一座价值20多万美元的豪华别墅赠送给大牌电影明星。有开珠宝商店的企业家不甘示弱,对前来参观的电影明星表示:“喜欢的东西尽管拿”,结果16万元的饰品成了明星的囊中之物。有服装企业的广告打出“天问”:“50万元能买几套×××西服?”答案是10套,令人瞠目结舌。
初一看,这些经营者的潇洒劲儿真让人羡慕得要死。但物极必反,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口气,却实在不合中国的国情,大大超出了腰包还不太鼓胀的中国老百姓的想象。那两家斥巨资讨好明星的企业,结果都不胜舆论压力,不得善终——第一家被迫出来向公众道歉,自己打自己嘴巴,称赠送别墅一事还有待商量;第二家的老板弄巧成拙,进一步暴露了自己偷税漏税的事实。至于用“天问”吊人胃口的服装厂家,更是令连500元一套西服都还嫌贵的普通消费者愤怒。
豪华别墅、高档饰品与极品西服,毕竟属“贵族”消费,普通老百姓如果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可你若是上电视做直销节目,直接面对老百姓的消费层次,口气该收敛一点吧。不料前几天的电视屏幕上,导购小姐用极其柔美的声音告诉人们:一只塑料组合果盘“只售”355元,一个拖把“只售”388元。也就是说,我一个月累死累活干下来得到的报酬,也就勉强“只够”买两个拖把!
去年6月,中国广告参赛作品在法国戛纳国际广告节上全军覆没之后,有人总结其间的教训说,我们的广告创意倾向于追求大制作、大场面,盲目拔高产品,与生活脱节,而外国同行的作品则致力于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启发引导消费者参与,并且简洁明了,适于消费者欣赏和接受。这种分析我看有一定道理。别的且不论,有一点是应当注意的:中低层次的消费,仍将是消费的主流,广大商家仍要以大众为服务对象。经营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公关形象和广告效应,首先必须谦虚谨慎一点,即使是经销高档商品,也不要动不动就口出狂言,把人吓得够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