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南京:整治城市行路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9
第1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树新风

  南京:整治城市行路难
本报记者崔士鑫
8月8日上午,中央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组途经南京,适逢南京市公安局、市文明办等单位组织了交警、青年志愿者、市容监察队员等几百人,在明故宫前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维护交通秩序”宣誓大会。南京市交警支队支队长胡小翔带头宣誓:“严肃认真执法,全心全意为民,人人从我做起,共创美好南京……”
近几年来,南京市机动车、非机动车各以20%、13%的速度递增,加上一些人的交通法规意识淡薄,人车混杂,交通堵塞随处可见,人们慨叹:古都行路难!
从去年开始,南京市提出了城市建设“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的目标,去年一年即新建和改造道路24条,总长61公里。但是,他们意识到,只建设,不管理,不提高人们的交通法规意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都行路难的问题。今年年初,由市里12个部门组成的南京市交通综合整治办公室成立,开始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古都行路难问题“开刀”。新街口是南京市中心最繁华的路段,它的变化是南京市实施整治交通几大工程——停车工程、行车秩序工程、科学管理工程、发展大运量公交工程、社会化综合整治工程的一个缩影。
过去,连接新街口的汉中路、中山东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占道严重,沿路新建筑下的停车场,大部分被挪作他用。“停车工程”就是让机动车开回停车场、非机动车进各单位。正在新街口路口执勤的市交警四大队大队长徐桂宝介绍,四大队专门为此投入25万多元,买了两辆清障车,对不按规定停放的车辆,拖走后再进行处罚;与沿街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让非机动车入院入室。
两个多月以来,这个“小堵天天有,大堵三六九”的市内交通干道,竟没有发生一次堵塞,没有造成一起事故。过去新街口高峰期机动车流量一小时只有1000多辆,还堵得不行;如今一小时2400辆—3000辆仍畅行无阻。现在,中山东路、汉中路的交通治理已成了全市学习的模式。
南京制药厂退休工人郑宝珍,八九年来常在新街口路口走动,以前这里路上没有隔离护栏,自行车常常进入快车道;行人有过街天桥不走,人车混杂,堵成一团。现在一条隔离护栏延伸到快、慢车道分界线终端,自行车无法进入快车道;路边修起一条护栏,行人过马路只能上过街天桥。郑宝珍乐滋滋地用朴实的话语评价今天的新街口路口:“车好走了,人走路也安全啦!”
在采访南京市副市长罗志军时,他说:“只建不管不行。硬件上去了,人的意识也要跟上。交通秩序好了,对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是一个促进。所以市里强调,既要加强建设,更要提高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现在南京电视台的“交通违章曝光台”经常给违章车辆曝光,报纸刊登违章车辆的牌号,学校进行安全教育,各单位每月要组织安全学习……
提高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非一日之功,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开展,无疑给古都南京带来了一个抓好交通秩序的有利契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