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马班日记徒步采访四川大凉山马班邮路纪实(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9
第2版(要闻)
专栏:体验三百六十行

  马班日记
徒步采访四川大凉山马班邮路纪实(下)
本报记者冉永平
7月8日:关于邮路的变迁
经过两天的跋涉,除小曾外,我们都已疲惫不堪。今天,老谢决定,无论如何要找几匹马代步,因为从长柏到左所还有28公里路。老谢希望用100元租四匹马,这样加上我们自己的一匹可以一人一匹。但与老乡谈不下价。小曾忙抢着说:“三匹就可以了,我可以走路。”最后,我们花100元租了三匹马上了路。
刚骑马感觉很新鲜。我想今天可以过骑马瘾了,没走一个小时,我就知道我错了,骑马简直是受罪。由于是驮马,马鞍很小,又没有马蹬,没一会儿就浑身不舒服,骑半天就磨破了腿。
下午5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左所。骑了一天马,几乎所有人都走不了路了,但是大家仍有长征到达陕北般的兴奋。
在支局吃了三天以来第一顿名副其实的饭。支局有全兴大曲,大家说开一瓶庆贺一下,但老谢嫌贵,让小杨出去买了3元一瓶的苞谷酒。
晚饭后,支局长李滨请我们一行到他家做客。李滨是摩梭人,今年56岁。大凉山区盛夏也离不开火,我们盘腿坐在熊熊的火塘边,喝着摩梭人自己酿的苏尼玛酒,老李有滋有味地讲起了马班邮路的老故事:
“你们走的路已是这条路上的第三代邮路了。1983年以前的第一代邮路180公里,来回10天,一直要走到县城。中间要翻海拔4000多米的牦牛山,那条路我和小曾的父亲走了多年。走那条路的除了邮递员就是猎人,那艰苦你们是想象不到的。第二条路是1983年后开通的,路短了些,也好走了些,来回要8天。翻的山也矮了,是3000多米的锦屏山。你们走的路是去年才开通的,路好的时候连汽车都能走,好走多了。所以马班的路是越走越短,越走越好走。我想,小曾他们这一代马班邮递员改行的日子不会远了!”
来之前,听省邮电局的同志介绍,我走的这条邮路是盐源县条件较好的一条,而盐源的情况在凉山州也还不算最差。在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凉山的条件及环境又最好。因此,像小曾这样的工作方式及环境并非个别现象。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条件会逐步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客观原因,从根本上改变也还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由于外界对他们缺乏了解,由于他们是亏损单位,像小曾这样辛勤工作着的人们,却很少有荣誉光顾。老谢说:“看到外面宣传的先进事迹,我们的职工很难服气。像工作忙顾不上吃饭睡觉之类的先进事迹,我们的外勤职工哪个不是这样!吃了上顿找不到下顿,连睡觉的地方都找不到,在我们这里却是常事。”老谢不是抱怨,讲的确是实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谢他们又何尝不想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我们国家各个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边远山区的邮电职工为了社会效益不得不放弃部分经济效益。老谢说:“从县城送一张报一封信到左所,130公里路,成本是10元钱,我们曾和订户商量,免费为他们订报,他们自己来取,但谁也不同意。我们业务量最少的支局一个月营业额不到100元,如果以经济效益衡量,这些支局早该撤,但为了服务社会,我们不能那样做。”
明天,就要结束这次难忘的采访了。在即将分手之际,老冷提议每人唱一支歌。老冷唱了一首彝族的祝酒歌,老冷和小杨、小曾唱了一支摩梭人的迎宾曲,都体现了地方特色。我想了想,唱了首《我最爱我的北京》。老冷开玩笑地说,我们也爱,可去不了。老冷一句玩笑话,让我想了很多,在那一刻,此行的所有酸甜苦辣都汇聚成一个希望:愿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时时想起我们的马班邮递员。马班邮路之行,留给我的感受很多,集中起来我想就是两个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远离现代文明依旧辛勤奉献着的老谢、小曾们。(附图片)
(压题照片:马班邮递员途中休息、吃饭。左一小曾,左三老冷,右一老谢,右二作者。杨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