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城里下岗,农村上岗,汤金泉夫妇志在田野创新业,不仅实现了从“铁饭碗”到“金饭碗”的跳跃,还为三十七名下岗工人解决了再就业困难。请看——出城种菜苦也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9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城里下岗,农村上岗,汤金泉夫妇志在田野创新业,不仅实现了从“铁饭碗”到“金饭碗”的跳跃,还为三十七名下岗工人解决了再就业困难。请看——
出城种菜苦也甜
成新平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白色的塑料大棚,坚固的简易温室,错落有致的地下排水沟,现代化的喷灌系统。谁能想到,这片土地的主人竟是对下岗夫妻!
36岁的汤金泉,毕业于湖南省机械工业学校,原湖南省衡山县矿石粉厂干部,他的妻子张清华,原是衡山县印刷厂职工。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会成为下岗工人。
下岗之后的汤金泉不断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订阅《中国蔬菜》、《湖南科技报》、《土壤与肥料》等报刊。虽然每年花去近2000元积蓄,但他学习了市场营销、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知识。
汤金泉认为农业前景广阔,他一边在家搞反季蔬菜生产试验,一边到上海、广东、福建等地了解土地租营情况。当他发现衡山的蔬菜数量少,品质差,农药污染严重时,便与爱人商定:“扎根衡山,种植无公害蔬菜!”
去年10月,他与县农科所签订了租赁50亩冷浸田的10年期合同。
签合同的前一天,一向支持丈夫的妻子张清华对他说:“金泉,你前30年没种田,快40岁的人了,吃得消吗?”
汤金泉说:“我属牛,是奋斗的命,干起事来义无反顾,生活过得太平淡没有意思,只有在激流险滩中闯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万事开头难。专业人才不足,他广纳良才;资金缺乏,他走遍了所有亲戚朋友,凑齐10万元投入生产;土质差、地下水位高,他按配方施肥,挖沟排水;每天清早6点钟下地,晚上8点多钟收工,一个月下来,白面书生瘦成了猴。为了节省路途往返时间,他连中饭都在田里吃,并在田边搭起一个简易工棚,守在温室大棚观察种子发芽,像母亲守候着婴儿。那夜,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躺在工棚里,心情难以平静。半夜,猛觉一团东西在腰间蠕动,掀开被子一看,竟是一条蛇!他找根木棍将蛇赶走后,心却反而静下来,有生命与他作伴也是一种安慰呀!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汤金泉正在工棚里整理蔬菜种植日记,突然一阵狂风暴雨袭来,他被压在棚下不省人事,幸亏次日两个放牛娃路过将他救起。
汤金泉的执著,终于感化了妻子,她把家搬到了县农科所,与丈夫一道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他们先后投入50多万元,修建大温室2个,塑料大棚20个,开挖了地下排水沟,安装了喷灌系统。还从台湾、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引进蔬菜5大系列70多个品种。汤金泉说:“我要让衡山人一年四季吃上本地产的无公害蔬菜!”
汤金泉生产打前锋,张清华热心搞后勤,夫唱妇随,比翼双飞。功夫不负苦心人,种子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田野上,他们迎来了绿色的收获。
在当地人眼中,汤金泉夫妇犹如一对“田野魔术师”,不断变换“法术”。今年上半年,每亩田就种出了两季香瓜(每季亩产1200公斤),两季辣椒(每季亩产1500公斤),3批黄瓜,每亩平均收入达1万元,今年的产值可达70万元。
汤金泉夫妇的种植技术征服了周围的菜农,他们纷纷赶来学技术,汤金泉夫妇有求必应。
汤金泉夫妇还招聘37名下岗工人到自己的“露天车间”工作,每人月工资600元以上,他们言传身教种植技术,并告诉大家:“再就业的路千万条,国家有困难,我们多体谅;只要动脑筋,土地出黄金。”(附图片)
图为汤金泉夫妇在观察蔬菜病虫害。 周诗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