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高校招生“并轨”意味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9
第8版(体育·文摘)
专栏:

  高校招生“并轨”意味什么
关注高校招生的人们,对“并轨”这个词并不陌生。这几年来,全国已有近2/3的高校实行了“并轨”。今年国家教委明确要求“年内基本完成全国所有高校的招生‘并轨’、缴费制度改革、规范并完善相应改革配套措施”。从最初的“统招统分”、到“双轨”、再转变为“单轨”,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8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实行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免费教育模式,“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免费入学”。这种“统招统分”的办学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显出弊端。80年代中期,除了国家任务招生,我国在高校招生中推行了委培和自费制度,即由用人单位或个人出资、委托高校代为培养、委培生毕业后回委培单位就业、自费生自谋职业。这种国家任务招生和调节性招生两种形式并存的制度叫“双轨制”。
然而,随着委培和自费生比例的急剧增加,“双轨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两种计划下两条录取分数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分不够,钱来凑”的现象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客观上给不正之风提供了可乘之机,更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困难。于是,将“双轨”合并为“单轨”成为各界普遍的呼声。
我国从1993年开始酝酿“并轨”,1994年40多所高校率先实施,1995年增至240多所,1996年发展到660多所。招生“并轨”意味着在录取新生时不再区分国家任务和调节性两种计划形式,而是对同一批次只划定一个最低控制线。
“缴费上学”是由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高校发展光靠国家支持远远不够。那么,缴费是否合理?事实上“并轨”招生后考生缴纳的只是高等教育培养费的较少部分,其大部分仍由国家负担。收费制度可弥补国家财力对高校投入的不足,所定收费标准考虑到学校培养费用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以及地区、学校、专业的差别。尽管不少人具备一定经济承受能力,也对“并轨”表示理解,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二三千元一年的学费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为难。为此,国家要求收费制度改革必须有相应配套措施,要建立奖学金、贷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尤其确保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并轨”而失学。前两年,中央财政已分别拨款2亿多元用于高校特困生补助。
“并轨”改革的另一结果是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办法安排就业,而是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咨询等措施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实行自主择业。第一批“并轨”毕业生将于1998年产生。
(摘自《新华日报》杨学鹏沈捷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