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高校资助体系尚待完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9
第8版(体育·文摘)
专栏:

  高校资助体系尚待完善
一九八六年,我国高校实行免费就读和人民助学金制度相结合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奖、贷学金制度由此确立: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三种形式;对经济困难学生,由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此后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到一九九五年,我国初步形成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杂费减免为主体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在公费生变收费生后,这种多元化的资助方式,为每个家庭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性:高校设立国家专项奖学金,由新生自愿申请,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以签合同的形式明确毕业时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科学、边远地区或某些艰苦行业工作若干年,期满后允许流动;设立用人单位专项奖学金,享受这种奖学金的学生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毕业后到设立奖学金的单位工作若干年,期满允许流动;学生可领取贷学金,毕业后按期归还贷款及利息,如到国家指定单位或地区工作,可减免还贷,品学兼优的学生还能获优秀奖学金;特困生还可申请特困学生补助金和减免学杂费;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自助手段。
不过,现有的高校资助体系尚在起步阶段。减免学杂费和获得困难补助,按国家规定只限于百分之五的特困生比例之内,而且补助金额每学期在三百元至五百元,只能应应急。奖学金尽管名目繁多,提供了凭借优异成绩争取各种资助的机会,但也只限于个别天赋极高、学习十分刻苦的学生。贷学金条件相对较宽,一般一年只有一千元,离全额资助尚有很大距离。
就目前现实而言,把这个崭新的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似乎靠大学生的独自闯荡困难颇多,它有赖于全社会创造一个整体的氛围。高校有关人士说:目前让大学生自立自费上完大学有两个非常现实的途径,一是贷学金、二是勤工俭学。二者都是培养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有效形式,只不过贷学金是今天支取明天偿还,而勤工俭学是现收现支。
目前,各高校的贷学金没有起应有的作用,原因在于一是贷学金资金筹措不畅,致使金额有限,贷款金额及范围也因此受到局限。二是现有的贷学金的运作机制还没理顺,尤其是在资金收回方面困难颇多。因此,难以形成现有资金的流动积累。致于勤工俭学,受到全社会就业形势影响,门路似乎不多,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能否放下架子,而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打工仔”。
(摘自《工人日报》万天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