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重视音乐美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1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重视音乐美育
董灵闻克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与两会代表联欢时,登台和歌唱家王昆、吴雁泽、彭丽媛共同演唱了一首今天的人们并不熟悉的《祖国歌》,从而使大家了解到,总书记不仅喜爱音乐,会吹奏笛子,而且还喜爱唱歌。抛开总书记的广泛兴趣不谈,从他所喜唱的曲目名称去看,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祖国题材歌曲的钟情与偏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年时代学唱的这首《祖国歌》在他心灵上留下的深长记忆。
“光阴似流水……我们仔细想一会,今天功课明白未。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祖国歌》由歌词到旋律,给与会的文艺界代表和电视机前的亿万人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回想近几年的歌坛,尽管也有许多内容向上、旋律优美的曲目在流传,但能给一个人终身以深远影响并激励人发奋学习、勤勉工作、健康成长的歌曲还不很多。特别令人忧虑的是,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美育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少适宜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学唱、并有利于学生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启蒙歌曲和校园歌曲。一些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恩爱词句与缠绵曲调,流淌在我们少年儿童的嘴边,不仅听着别扭,想起来也后怕。道理很简单,以学校为主的音乐教育及其借以施教的教材内容,包括供给学生学唱的歌曲,如果不能在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以及情感的培育,后果将不只是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欠,而是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培养和世界观的确立。因而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创作者,尤其是歌曲创作者的深长思索和极大的重视。
音乐作为学校教育乃至全社会美育的重要内容,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如果说,开展并普及器乐教育,由于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及水平的局限尚不能全面实施的话,那么,开展并普及声乐,教会学生唱歌之类,应当说是并不太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会说话的人都具备歌唱的条件。音乐美育的目的与意义,并不一定是要培养专业的歌唱家。它的独特作用,在于给人以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染,以净化其心灵,完善其人格,促使其向上,从而在根本上教会其审美,使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更积极、更健康,也更高尚。这种教育的影响是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因其本质,所以关乎人格精神,因其潜移默化,所以更为深刻,更须引起重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哼一唱,关乎教化。多创作出一些优美、健康、流行的歌曲,是音乐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