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鄂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1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鄂乡
王忠范
这大兴安岭下的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镶嵌在群峰与树海中间,涌动的砖林瓦浪在浓荫里闪闪烁烁;蜿蜒流泻的清水河缠来绕去,如一条蓝绫挽系着一个大山里的民族。
查巴奇是鄂温克语萨尔巴锡的转音,意思是白桦丛生的地方。这是一个多么鲜活而诱人的名字。
这里曾是清政府的索伦围场。山重水复,古森林遮天蔽日,大自然的奇光异彩一直美丽到今天。我们绕过乡民族文化站的大楼,猎民新村便映进了眼帘。一座座排列整齐的院落,砖石结构的围墙或木板栅栏代替了古老的柳条墙,木刻楞早就变成起脊的房屋了。家家的西山墙仍然留有透明的玻璃窗,分外敞亮温和。寝居的屋子还是南、北、西炕相连,南炕住老人,北炕住青年人,用来取暖的西炕,只有贵客可住。我们到鄂温克老人杜福成家做客,一进门就惊讶不止,客厅里干净整洁,应有尽有,跟城里没什么两样。杜福成老人指着彩电说:“别看我们住在大山里,可每天能看到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呢!”他满面红光,眼神如陈年的鹿奶酒。
久居深山的鄂温克人,如今亦农亦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吃的是大米白面、鲜肉,穿的是西服、流行装。晚上,鄂温克族乡长代志坚请我们喝马奶酒,吃柳蒿芽炖肉,品浅黄淡白的奶皮子喔木乐,爽口悦心。鄂温克的日子像奶油拌白糖,真是又香又甜。
夜色悄悄来临,渐渐地填满了沟壑。座座远山如濡墨太饱的木刻,清旷迷离,意蕴幽深。近处家家电灯通明,像一盆亮珠子放在大山之下,闪光吐辉,奇秘神妙。灯光里,交替着故事和民谣,婉约成趣,引人入胜;大树下,草丛间的草哨、柳哨、桦皮哨、狍哨和鹿哨此起彼应,跌宕有致。这内容丰富的夜晚告诉我们,春天的种子已经播进了大地,鄂温克人的敖包会来到了。
敖包建在一棵古榆树下,四周堆砌起石头,像山似岗,棱角分明,表现狩猎民族对大自然的崇尚。这天,鄂温克人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集体祭过敖包以后,便绕树歌舞,跳“阿罕拜”,唱“哲辉冷”,粗犷豪放,神归自然,我们被裹进爽朗无羁的氛围,感受着一种饱满、充盈和心灵的接近。接着,男男女女开始用盆用碗相互泼水,一捧捧晶莹剔透的精灵,随风起起落落。人们浸润在“雨”中,这最爱清洁的民族需要雨水,这大山、森林、禾苗、花草、飞龙鸟也在呼唤春天和雨水。
于是,大兴安岭、鄂温克山乡、那民族的节日,一下子装进我的心里,凝成一个永远清新永远充满活力的梦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