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从“英皇制诰”到“港人治港”——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感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2
第4版(要闻)
专栏:“港人治港”印象

  从“英皇制诰”到“港人治港”
——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感怀
本报记者郑固固
再过几个月,他便年满80周岁。在香港特区政府中,他是最年长的公职人员,担任最高决策机构——行政会议的召集人。
钟士元先生背不驼,耳不聋,脚步轻快,思维敏捷,谈话间时常口出妙语,充满幽默,一扫我们初次拜访的拘谨,使谈话的气氛顿感活跃。
香港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实行得怎么样?特区政府的实际运作效能如何?记者请教钟先生。
“不少外国记者最近都在抱怨,说香港这一次政权交接太‘平淡’了,几乎没有‘新闻’。不知道你们的感觉如何?”钟先生面带微笑,反问记者。
他说,这个有趣的现象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事态的发展与某些西方传媒和人士的预测大相径庭,香港回归祖国的过渡非常平稳,中英两国的交接仪式顺利举行,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在欢度民族节日的同时,表现出泱泱大国的胸怀和风度。二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即时成立,即时运作,在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带领下,这部“机器”运行得十分稳定和有效率,18万公务员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责任感,使香港特区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开展。总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继续繁荣,根本没有出现任何震荡和混乱,没有出现所谓的“大限”,香港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未来。
“不是‘平淡’,而是平稳。对不起,我们让某些先生们失望了。”他一本正经地说,眼神中闪动着欢快和自豪。
在香港,钟士元先生有“政坛教父”之称,人们都敬称他“钟Sir”。他原本是机电工程师,在香港工商、教育及专业界服务多年。60年代进入香港政坛,作过港英政府立法、行政两局的首席议员,任内经历了四任港督。1988年退休。
“生于斯,长于斯。服务香港,一切为了香港好,这是我做事的根本。”钟先生告诉记者,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的前途开始明朗。当时身为行政局首席议员的他就公开表示:一不拿英国本土护照,二不会移民,三全力支持联合声明和“一国两制”的落实。
钟士元告诉记者,特区政府是按照“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和基本法的规定组建运作的。虽然除少数高级官员外,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但却与过去的港英殖民政府有着本质的区别。港督的权力来自英皇,来自“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港督由英国委派,从来就不问港人的意见。很多港督对香港并不了解,港督也非港人所选,因此对港人并无承诺。而特区行政长官则是港人自己挑选的领导人,他在竞选之时便已公布自己的施政纲领和目标,对政府面临的问题和港人所关心的各种问题相当了解,并须承诺解决。当选后,行政长官要千方百计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履行自己的承诺。因此,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同时,也要对港人负责。
在谈到特区行政会议的运作时,钟士元说,基本法规定,行政会议是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行政会议的成员由行政长官从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立法会议员和社会人士中委任。通常情况下,行政长官在决定重大政策前,都要征询行政会议的意见。行政会议每星期起码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由行政长官主持,会议的议程、文件则由政务司提供。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保密的。
“在运作上,行政会议和过去港英政府行政局有什么不同?”
钟士元表示,香港的行政主导体制是比较完善和高效率的,比较符合香港社会发展需要。在此架构中,行政会议仍然扮演决策部门的角色,运作程序基本不变。当然,也会有一些变化,如名称就叫行政会议而不叫行政局,文件使用中文,同时也用英文(过去只使用英文),等等。
“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法规定,行政长官如不采纳行政会议多数成员的意见,只须将具体理由记录在案便可,并不需要向北京报告。而过去港督若不接受行政局的意见,是要向英国政府的外交大臣说明理由的。这个变化,说明中央完全相信特区政府,是‘港人治港’的重要体现。”
特区行政会议的会议内容虽然保密,但特区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却令人看到它的效率。董建华先生所关心的房屋、老人、教育三大民生问题,针对性措施相继推出,分别由行政会议成员牵头的房屋、老人两个事务委员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认为特区政府坐言起行,有的放矢,对问题采取标、本皆治的态度,是真正的一心一意为港人服务的自己的政府。
“董建华先生请我出山再做两年,虽然我年纪不小了,但为了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我非常开心,愿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