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新时期的白求恩——石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新时期的白求恩——石磊
新华社记者陈辉新华社通讯员张洪海本报记者郭嘉
1996年10月7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外三科主任、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石磊,在河南嵩县人民医院扶贫行医期间,突发脑溢血,以身殉职。
几个月来,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军区等联合举行了多场石磊先进事迹报告会,反响强烈。听众称赞石磊不愧是白求恩精神哺育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白求恩,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实践和弘扬白求恩精神的杰出代表。
“专家上门,咱老百姓省得跑腿了!”
融融春光,迎春花竞相开放。1996年初春,离休军医石磊回家乡嵩县义务行医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当地广为传扬,久卧病榻的患者从四面八方涌入石磊坐诊的县人民医院。
从医几十年的石磊,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有着切肤之感,离休后一直有着为贫困山区农民兄弟送医上门的心愿。临行前,他在给和平医院党委的报告中这样写道:“根据我个人目前身体情况,还可以为家乡做点工作,特向组织申请并保证,到嵩县行医,一定要继承白求恩精神。”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区,是全国的特困县,也是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以前每年都有上百名患者千里迢迢奔石家庄和平医院,找石磊诊治。患者一次外出的费用需上万元甚至数万元,为此,许多人不堪重负,延误治疗。
“不会再让老百姓跑远路了。”3月19日,石磊在嵩县主刀做了第一例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是位来自偏远山区的老太太,从各项检查到手术实施,费用累计仅2000多元,与以往外出手术相比,还不及1/3。
“石大夫真是白求恩再世,如果不是他,我早就埋入黄土了。”谈起石磊,农民李风学泣不成声。当初,当家人用架子车把病秧秧的他送到石磊面前时,一些医生直摇头说,最多能活3个月,于是他们劝石磊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免得砸自己的牌子。石磊看后说:“当医生的怎能拿生命当儿戏?开药打发病人,哪个医生都会,不做手术,要我们干嘛。”手术整整做了5个小时,手术第二天,李风学就能坐起,第九天出院了。
在嵩县的那段时间里,石磊白天黑夜连轴转,他给自己订出工作计划:每周一三五手术,二四六门诊。其实,节假日他也从未休息。据统计,仅半年时间,石磊先后门诊看病1100余人次,做手术47例。
“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
石磊近50年的医疗生涯,练就了很多手术绝活,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胸外科专业的学术奠基人,也是北京军区和河北省著名的心胸外科“一把刀”。
酷热如蒸的夏日,嵩县城关镇9岁的赵佳佳不慎将一枚一元硬币吞进食管,经当地卫生院简单处置后,硬币是取出了,但食管被严重划破,致使进食后右侧胸腔化脓,高烧不止。两天后,小女孩的父亲抱着气息奄奄的佳佳找到石磊。刚下手术台的石磊见此情景,决定马上手术。没有小孩开胸器,他就用大人的腹腔自动拉钩代替。手术从晚上9点半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小佳佳出院那天,紧紧搂着石爷爷的脖子,没完地亲着。
“医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辈子。”这是石磊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以毕生心血实践的从医之道。
与石磊打过交道的人,无不领教过他工作上要求的严格。每次手术前,他必向医务人员提问手术要领、注意事项,回答不好不让上手术台;手术时,他不许医生有捏、拉、拽等动作,双手插入刀口前,要蘸一次生理盐水,以免磨擦其它健康器官。正是凭着这种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石磊行医以来从未出过手术差错。
长期与病人相处,石磊养成了一个习惯:坚持每天到病房去探望病人,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安慰病人安心养病。
有位叫张变玲的病人,在石磊来嵩县前被诊断为肺癌。石磊回家乡后,热心收治了她。炎炎夏日,病人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恶臭,可石磊从不嫌弃,他蹲着身子仔细看她咳的脓血痰,并用鼻子闻,那刺鼻的污秽物连家人都感到恶心,可石磊每天都这样做,整整20天,感动得张变玲泪流满面:“石大夫,就冲你这样的热心肠,我就是现在死了也不怨。”在张变玲住院后的第二十一天,石磊欣喜地告诉她患的是右肺畸胎瘤,不是癌症。随后,石磊主刀为她切除了病灶。
“不能让金钱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一位患者为感谢石磊的救命之恩,悄悄向医护人员打听石磊家住哪里,爱好什么。正好让石磊听到了,他朗声笑道:“石磊家住华北大平原,爱好共产党的磊落!”
磊落——是石磊人生的又一境界。几十年来,他把廉洁行医作为人生准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拜金主义对医疗战线的侵蚀,他疾恶如仇,纤尘不染,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维护了白衣战士的纯洁形象。
按惯例,嵩县人民医院给石磊开出的报酬:每月2000元,外加专家手术费和专家挂号费。石磊听后连连摆手:“这次回家乡是义诊,报酬一分不要,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钱的事。”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他建议医院取消了专家手术费和专家挂号费,病人找他看病和手术一律按普通收费标准。
找石磊看病的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省长还是百姓,他都一视同仁。若来人向他介绍,这是某某处长,这是某某局长,他会毫不客气地打断对方的话:“来这里都是病人,别介绍官衔,还是介绍病情吧!”
对病人石磊倾其心,对医护人员他管得严。一次,石磊在医院查房时,碰见一个急等取药的病人,他不放心地询问其病情,病人说不清得的是啥病,只是觉得吃东西困难,内科医生给开了些药了事。细心的石磊当即把病人带回诊室检查,结果是食管癌。这下,他火了:“简直是太不负责任,太不讲医德了。”
几十年来,石磊诊治的患者无以数计,他没有一个关系户,从不收病人一份礼,一生恪守着一条做人的规矩:红包不要,送礼不收,请吃不到,就连一面普通的锦旗、镜匾,他也不收。他常对人说:“我是白求恩医院的医生,不能让金钱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一位山东大嫂为给患心脏病的独生儿子治病,辗转数年受尽了磨难,最后慕名来到和平医院。石磊像待亲人一般,把母子俩接到科里,安排好床位,并给她儿子做了手术。临出院时,这位大嫂感激不尽,上街买了一个大镜匾,请人写上“救命恩人”几个大字,送给石磊。石磊哪肯接受!他让护士设法将镜匾上的字擦掉,拿到商店退了,然后把钱塞进大嫂的包袱里。大嫂泪水涟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石磊对她说,“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要谢就谢白求恩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