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丹心一片——访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杨慧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18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丹心一片
——访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杨慧珠
李婷
又到岁末迎新时。在清华大学杨慧珠寓所里,杨教授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那是1992年4月30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清华大学刚刚成立的“地震波勘探开发联合研究所”的门前拍的。照片上,35岁的女教授笑得格外粲然,这将是她出任所长、大展宏图的地方。
五年过去了,杨慧珠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走着。她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率领她的一班人马在石油物探、工程和水文勘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色地完成了多项重点攻关和国际合作任务。
眷眷故土情
1991年3月,杨慧珠离开了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副教授的职位,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取道香港举家迁回了祖国大陆。这时,她已在台湾学术界享有盛名了。台湾联合报曾以“飞弹火箭潜水艇都在行”为题极力夸赞过这位在理工学界不可多得的年轻女性。
“可是,我的根在祖国大陆,”杨慧珠如是说。
父亲祖籍贵州,母亲亦从安徽长大。血缘的纽带,斩不断的亲情,使杨慧珠时时刻刻牵挂着这块故土。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机械工程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杨慧珠第一次交上了大陆的朋友,这块古老而陌生的土地在她眼中逐渐清晰起来。
1989年8月,杨慧珠终于踏上了返乡的旅程。短短一个月,在亲人们中间,杨慧珠深深感受了故乡的温暖和亲切,“回家”的愿望日益强烈地撞击着她的心房。
时隔一年,杨慧珠应台湾同学会学术研讨会的邀请,第二次回到了祖国大陆。在会上,她见到国家人事部专家司的一位负责人,明确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安排下,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的一名副教授。
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在“地震波勘探开发联合研究所”内,活跃着一群年轻人,这是杨慧珠带的一群学生:一名博士后,6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两名本科生。这支队伍就是杨慧珠教学和科研的主体。
杨慧珠乐于谈她的学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是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作为一名教师,总是希望能教到最好的学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也希望能有最好的合作伙伴。对这两点,杨慧珠都格外满意,她的学生个个都是科研的骨干能手。“半国英才进清华”。杨慧珠利用清华大学的人才优势,开展研究,做得轻松而愉快。“你知道这种感觉吗?”她说,“就是‘得天下英才育之,一乐也’,这也是促使我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慧珠还在自己的科研集体里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大胆放权给学生,这使全所上下洋溢着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浓厚氛围。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慧珠用这种方式培养着中国工程力学和石油物探界的接班人。“波研所”这块小小的天地吸引了众多的莘莘学子,每年要求报考研究生的人都不多,常使她难以作出决断。
梦想在这里实现
把力学中的高新理论应用于石油物探、水文及工程勘探等学科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杨慧珠沉迷在这个新天地中,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杨慧珠的“波研所”依托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的双方优势,把弹性波动力学广泛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之中,尤其是油气勘探。中国地大物博,空间辽阔,至今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沉睡地下。而能源工业是国家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杨慧珠深感自己的工作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有压力,更有挑战”,她在自己的空间内尽情挥洒着才华和干劲。
如今,杨慧珠已开始与一些跨国公司合作。她与国际著名的斯伦贝谢公司合作已一年多了,共同研制开发最新的油储描述解释软件。当时的激烈竞争杨慧珠至今还记忆犹新:多家研究机构申报,其中一些颇具实力,申报的十个项目中只能选一个。杨慧珠被选中了!她说:“这是对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恰是我们的长项。”
“九五”开局,杨慧珠的事业蒸蒸日上。“波研所”为水利部长江委员会做的“多波地震勘探”,为四川石油管理局做的“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多波油气勘探”,为胜利油田做的“复杂介质的油储描述”等,对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水文及工程地质的深入了解具有很好的价值和作用。
临别,杨慧珠恳切地对我说:“我认为归来本来是一件平凡普通的事。想回来就回来了,回来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