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记录下神圣的72小时——香港回归电视报道精彩片断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2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佳作赏析(2)

  记录下神圣的72小时
——香港回归电视报道精彩片断回眸
主持人桑艳:
香港,在走过了150多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央电视台《香港回归电视报道》也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为中国的电视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500多名电视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亿万观众记录下了祖国统一、民族昌盛的神圣时刻。今天,大家坐在一起,就是要站在历史和理性的高度,回顾72小时回归报道中一个个精彩的片断,了解电视工作者艰辛的劳作,为中央电视台今后的工作,为中国电视事业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再创辉煌。
刘宜勤(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这次《香港回归电视报道》取得了圆满成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为这次报道提供了雄厚而先进的设备和过硬的技术保障。这次提供的设备,除了常规的摄像机、录像机、演播室设备、转播车以外,我们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电视台还很少使用的、技术比较先进的一些设备,如微型新闻采集车,卫星移动地面站,以及先进的转播设备等。我们还采用了数字技术、压缩技术、追踪技术,包括航天技术。中央电视台的设备和技术不但保证了这次香港回归报道的成功,而且也为节目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充分的手段,这为我们今后充分运用频率资源、信息资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香港回归报道收视有三个高峰,6月30日上午10时,驻港部队进驻情况,这是第一个收视高峰;第二个收视高峰是下午16时30分香港总督撤离港督府;第三个高峰是7月1日零时左右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及特区政府成立大会。收看政权交接仪式以后,我们的观众仍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夜里还有人打来电话,这说明香港回归报道是自始至终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的。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记者):
在回归报道中,观众比较难忘的是长达64分钟的部队入港的一组镜头,其中管理线又是我们报道的重中之重。当时,部队出深圳的关口以后,要走几千米的距离,才到香港落马州的关口。我们了解到,落马州大桥有一条线叫做关联线,以深圳河中间线划分的。这条线一边是深圳,一边是香港,当时我们觉得车通过关联线的时刻才是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后来经过联系,就选择管理线进行了充分报道。
吴方(中央电视台记者):
在香港回归报道中,最引人注目的场面就是政权交接仪式。我们的直播队伍提前10天到香港,香港电视台在一个月前已经进入现场,直播的前两天我们才被允许进入会展中心的直播现场,在此之前我们完全是纸上谈兵。但由于我们把握住了时机,大家齐心协力的工作,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次的直播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分量比较重。米字旗的降落和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第二个特点,这场仪式在短短的30分钟里是节奏最快,变化最多的,这我们在国内没有碰到过。我们在现场安排了11个机位,是最多的一次。我们用的机器是最先进的机器,好多参加直播的老记者,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用过这种机器。另外就是用非常认真、非常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
程晓鸿(中央电视台编导):
专题片《董建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准备这次采访,我们反复研究了董建华的资料。他出身的家庭,他自己的成长,他的波折,拍个电影,写电视剧,写传记都是够说的,我们在短短20分钟里到底说什么?什么问题是香港人最关心的,也是我们内地人最关心的?最后我们把握住了片子的大气、有人情味等特点,拍成了现在的这部专题片。董建华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时,聊一些老百姓关心的大事小情。他谈到他父亲曾经教导他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忍耐,要坚强,应该经受得住挫折,这给观众这样一个信息,香港有这样一个行政长官,大家放心。
张同新(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如果在世界范围内作民意调查,我相信愿意观看交接仪式场面的人,会是最多的。因为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的斗争结晶。成功的现场直播,就是要抓住关键场面,拍摄并广播出去。如会场气氛,双方仪仗队的阵容,庄严的降旗、升旗仪式,查尔斯王子、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及神态,退场时中英双方领导人的友好表态等等,这些情节都能表现出来,就是圆满成功。我认为这场直播,想的很全面,重要的细节都没漏掉。如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起时,立即飘扬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旗杆上有一个吹风孔,这在画面上看得十分清楚。人们在观看这一动人的历史场面时,心中都会想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记者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专门播放了卓琳同志的特写镜头。
张海潮(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企业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整体形象设计,比如说很多企业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产、自己的宣传以及一些形象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我们香港72小时报道,实际上就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整体形象设计。
这主要是频道的整体性和形象比较突出,大家一看就知道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观众。我们不断地播出各种各样服务的板块,比如说节目预告、小知识等,都是告诉观众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将为你服务的内容。
这是电视发展的一种趋势,它逐渐将单体节目的概念变为整个频道的概念,把个体变成集体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服务系统。这不是靠感觉、卖力气就能做得好的。我们香港报道,从开始的宣传片到中间乃至后来各种各样的宣传内容,后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策划班子,都有一批专家,来设计频道的整体形象,任何电视台要想跟上时代,真正成为现代媒体,就必须走这条路。
王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博士):
我国在新闻报道上,完全采用边采、边播的现场直播方式,时间还不长,仅限于重大事件报道,而且多是在充分准备和预排条件下进行的,经验明显不足。这次是在报道方式上与世界传媒接轨,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功演练。从传播学意义上说,实现了信息生成(事件发生)、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完全同步。这为今后在日常新闻传播中,尤其是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逐步改变传统的电视报道模式,更充分地发挥电视的媒介优势,显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SNG等同步采送系统的更广泛的运用,将掀开电视报道新的一页。
胡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历史一向被认为是史家之笔叙述的。但任何“史观”、“史评”都必须建立在真实史实的基础之上。从“太史公”如椽之笔到电子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史料观念也产生了从文字到影像图像,从影像图像到电子和微电子图像的飞跃。电视实况直播为中国历史的记录手段开辟了崭新的一页。事实上,现代历史的图像记录手段,通过电子媒体的传播手段,对于启迪后人,总结经验教训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已为当代观众所认识。在这个意义上,香港回归的直播,留下的不光是现实价值,还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主持人桑艳:
在中国电视事业40年的发展道路上,72小时非常短暂,但它却把一段辉煌的历史铭刻在了亿万观众心中,铭刻在漫漫历史的深处。72小时香港回归报道是为中国电视事业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献出的一份厚礼。当我们在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道路上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时,那辉煌的72小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是永远不会逝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