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跨世纪的时刻——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3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学习篇(6)

  跨世纪的时刻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本报记者江夏
21世纪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们已经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前。
百年风云翻卷而去。今天,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我们的位置何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面对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该怎样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强调:“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前十年,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能不能成功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两个关键性课题。”
百年前后,同是世纪之交,中国的国力、国运,国人的精神风貌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20世纪,是一个变动剧烈、天地翻覆的时代——人类既经历过最惨烈的浩劫,也取得了难以想象的进步,世界如是,中国亦如是。
遥想100年前,同是世纪之交,中国的国力、国运比之于今,何止地下天上。曾在历史上辉煌千年的文明古国,那时已是贫弱交加、山河破碎。中国人是背负着屈辱,满怀着悲愤和惶惑步入20世纪的。鸦片战争后100多年的时间,中国已经被远远地甩在后头。
现在,又逢世纪之交。当年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又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的综合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中国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收回了失落百年的香港,更是中华民族的盛事。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开辟新纪元的一个起点,近20年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更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980年—1996年的16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规模迅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近9.9%,成为同一时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过去,老一辈人曾经为50年代国家的156项大工程自豪了多年,现今,比它们大得多的超大型工程数不胜数。就说去年通车的京九铁路,真好像一条钢铁巨龙,跨9省市,延伸2500多公里,总投资近400亿元,像这样一次建成的长大干线,在国际上都是少有的。
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过去长期漠视需求的畸形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只要看看农民囤里的粮,新盖的房,走走城市的大街小巷,转转几乎应有尽有的大小市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便一目了然。退回去20年,农村有几亿人吃不饱肚子,更没有几个人知道电视为何物。根据国家农调总队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1985年时,每百户人家只有11.7台电视机,到1996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7.97台。无论是通都大邑,还是边远山区,全体中国人民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能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这足以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正在崛起,谁也无法忽视这个巨大的存在。我们满怀期待,肩负着责任,迎接21世纪。
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有利条件很多,制约因素不少,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掉以轻心
下个世纪的前几十年,中国的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无论对我们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发展的环境看,国内外均有诸多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们国家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具备了再上新台阶的冲击力。经过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雏形初具,诸多重要领域市场取向的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其结果必将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大局稳定,上下一致,人心思富裕,人心思发展。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冷战的结束,多极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明显,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局势的主导方面。国际和平环境与国内的安定宽松,是我们加速经济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市场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人口众多,又处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消费品及相关产品的需求会保持持续旺盛增长,必将强有力地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同是交通工具,自行车常销不衰,小轿车也不乏人买;同是电视机,黑白电视和大屏幕彩电各有各的消费群体。这使得众多产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也变得相对容易。这个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无穷的市场,对外商、外资也有独特的吸引力。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希望的产业、有效益的项目,大都能通过国内外的各条渠道获得投资。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更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可靠资金保证。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是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要消耗资源,但资源却是有限的。从资源总量看,我国大都排位在前,但只要分摊给众多人口,位次便立刻一落千丈。如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在109位。无论是淡水资源、土地资源,还是石油等能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会越来越紧张。
其次是人口的压力。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13亿,但人口的高峰年还在后面。即使这样,我们也已经感受到拥挤的人群给就业、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就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警告。
再次是我们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有关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增加;二是为争取资金、技术和贸易机会,条件相类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和摩擦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的较量。
此外,我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还未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还在转变之中,传统体制下的一些旧观念、旧机制仍在发挥作用,拖延改革的进程,干扰经济健康运行。这种情形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尽管未来的世界充满无穷变数,但历史前进的方向不会改变,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更没有理由盲目乐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差距巨大,时间紧迫。在这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遥远的火星,关注着“探路者号”发回的新信息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有几千万人未得温饱,这种鲜明的反差时刻提醒我们,自己与自己比,我们发展很快,变化惊人,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是巨大的。人口只有我们1/5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却是我国的10倍。有专家根据一些国际组织前几年提供的数据,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结果在百万人口以上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居69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仅比高收入国家低67%,也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4%。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小平同志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思想,他多次讲到,“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他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后的思考。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使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以后,我们也只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别人也在发展,没有人会停下来等着我们。况且,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何止一日千里,世界知识的总量每分每秒都在膨胀,而每一项高新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可能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也许落下一步、两步,就要追赶多少年。
从现在起今后的15年,之所以被称为关键时期,是因为实现小平同志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中国能否在下个世纪中叶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圆百年强国之梦,关键要看这15年。这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时刻。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改革也到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所有这一些都告诉我们:时间紧迫,要赶快做。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所谓机遇,就是稍纵即逝的机会、际遇。无数事实证明,谁能抓住机遇,谁就争取了时间,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当我们把世界的和平、稳定当作我们的发展机遇时,一位欧洲国家的副首相说,中国的繁荣是世界的机遇,繁荣的中国市场给世界提供了众多的贸易机会。这样看来,这个变动的世界并不缺少机遇,缺少的是发现和利用机遇的能力。
抓住机遇,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慢慢腾腾不行,因循守旧不行,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论上更不行。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没有立足之地,历史的伤痕还在隐隐作痛。我们再也经不起折腾,经不起等待,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了。今后,我们必须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发展生产力上,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经济的新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21世纪对中国意味着机遇,意味着挑战,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新的崛起。在这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我们惟有团结一心,奋发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